库奇不否认自己的幸运,他的潜能在28岁那一年被一位天才解锁,但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他希望这份幸运可以降临得更早一些。
受访者
约翰·库奇苹果公司前教育副总裁
采访
周琪
在知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乔布斯用一个比喻概括了他传奇的人生,ConnecttheDots(把许多个点连结起来)。
乔布斯出生便遭遇生母遗弃,随后被一个临时改变主意想要女孩的家庭勉强“收下”,工薪阶层的养父母遵守了最初的承诺,将他送进里德学院,他却因为找不到大学给人生带来的价值,只待了一个学期,便“不务正业”地开始学习书法——那成为了MAC电脑字体版式的源头。
“你必须相信,这些点在未来终将连结”,在故事的结尾,乔布斯扮演了一把自己人生的上帝。
对约翰·库奇来说,乔布斯在年成为了他的上帝。彼时,他正为惠普研发售价25万美元的大型计算机,在见了一面之后,乔布斯迅速向28岁的库奇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一起做美元的个人计算机。
尽管苹果公司开出的薪水远低于惠普,库奇仍有些心动,一方面,他抵触在惠普按部就班的人生,接下来20年的路,一眼就能看到,另一方面,个人计算机的世界的确很吸引人。
他对乔布斯说,会仔细考虑这份工作邀请。没过多久,一个星期五晚上,乔布斯出现在他家门口,满脸微笑,手里拿着一个盒子。“你好,约翰,”他说,“准备好改变世界了吗?”
盒子里是一台AppleⅡ,它被推到了库奇三岁的儿子Chris的面前。乔布斯向Chris展示了计算机如何运行,Chris立刻沉浸其中。“你知道吗,Chris,”乔布斯对他说,“如果你爸爸为我工作,这台计算机就是你的了。”
这便是库奇和苹果公司缘分的起点。40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诸如那台AppleⅡ被摆放在厨房桌上的细节,他仍记得很清晰。毕竟,成为苹果公司第54名员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很难想象,要是没有友人的引荐,没有乔布斯的坚持,没有Chris对AppleⅡ深深的痴迷,库奇的故事将怎样改写。
年轻的库奇和乔布斯在斯坦福校园附近散步的时刻被《财富》杂志记者用相机定格了下来另一个“点”出现的时间更早。大三的时候,物理课的期末考试只有一道开放式问题:“描述自由空间中旋转陀螺的运动轨迹”,这彻底把库奇和他的同学们难倒了,要知道,这门课的教授从未在课堂上讲解过这个问题,连教科书也没有涉及。库奇抓狂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样作答。如果没有可以背下来的标准答案,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
生平第一次,他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质疑,就像乔布斯质疑大学教育的意义,库奇意识到教育不该是往学生脑袋里填塞知识,老师的职责更不该是帮助学生取得好看的分数,在今后的人生中,只会这个技能是行不通的。
乔布斯抨击和试图颠覆的是传统的标准化教育,它无视学生的个性,和标准化生产一样,追求极致的效率。在新书《学习的升级》中,库奇追根溯源,找到了“元凶”。
年,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迅速风靡全美,成为有史以来颇有影响力的管理指南。泰勒鼓励雇主们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几乎谁都能做的多个小任务,消灭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泰勒主义”,管理人员不需要也不希望员工有多聪明,工人只需要完全按照指令完成任务,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
泰勒理念的盛行固然催生了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这样的一批企业家,但当它的影响蔓延至美国教育界,毁灭力同样惊人。一夜之间,教育系统将学生们参加特定考试的通过率作为对老师的考核标准,而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