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石大风华——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校友纪念文集》)
我到北京石油学院作曹本熹先生的研究生,纯属偶然。
年夏秋之交,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声中,报纸上刊登了不少大学和科研院所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仿苏联模式)的广告,大学毕业工作满两年就可以报考。恰好在报纸上看到北京石油学院曹本熹先生招一名化工原理专业的研究生,觉得到首都也不错,就报考了北京石油学院。
年春节过后,我按照规定的报到日期来到学校。在安排好住宿的次日,科研科科长朱哈娜老师便带我去见曹先生。经朱哈娜老师介绍后,曹先生简要问了我几句,规定了我们每周见面的时间,还要我把学习地点放在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实验室里,并尽可能参加教研室的业务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曹先生。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大学毕业工作了,见到领导或陌生人,仍常常紧张得涨红了脸。这回有点例外,虽有些局促不安,尚未脸红。后来与曹先生接触多了,才体会到他一贯是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待人,用平和的语气和你谈话,正因如此,这第一次见导师,我才没有太过紧张。
“化工原理”这门课,在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初期称作“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长期以来大家都简称其为“加工”,年后改称“化工过程与设备”,相应教研室原属机械系,年后转属炼制系。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实验室在北实习工厂区,是一个平方米的大厅,大厅内大致按三行排列安装实验装置,包括了除流体力学外几乎所有单元过程(甚至还有破碎筛分过程)的实验装置。后来听教研室的同事说,这些装置,大部分都是曹先生在年创建清华大学化工系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购置和建设的。见过曹先生后,我就在教师办公室外间占了一张空书桌,作为学习的地方。
第二次与曹先生见面,他对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任务作了全面的交代,主要有三项任务,即课程学习、科研论文和下厂实习,并要求我第一学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逐步进入科研工作。
二
关于课程学习,曹先生安排我在第一学期除研究生共同的必修课哲学和英文(以文法为主)外,只学一门“化工数学”,以自学为主,由他亲自指导。当时有一位苏联专家讲“化工设备”(主要是化工容器),我向曹先生提出可否去听,曹先生同意,又学了这门课。
曹先生指定的“化工数学”课程教材为Λ.М.Батунер和М.Е.Позен所著《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еМетодывХимическойТехнике》(年第2版)。由于我在大学只学过微积分,所以对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很生疏,觉得自学困难,希望听课学习。当时学院为物探、测井专业研究生开有一门《高等数学》,我向曹先生提出去听这门课,曹先生不同意;不久听说钱伟长先生正在清华大学讲授《应用数学》,又向曹先生提出去听课,曹先生也不同意。意识到曹先生态度坚决,我只得硬着头皮自学。
曹先生要求,以该书为主逐章学习,对于每章的第一部分,如理解有困难,可查阅有关数学分支的专著,有选择地参考学习;有的数学分支曹先生认为该书分量较轻,还要求找其他教材学习,如积分变换部分就又学了《ModernOperationalMathematicsinEngineering》一书中的数章内容;对于第二部分,除理解其应用思路外,有关数学表达式应尽可能自己推导一遍,两部分均应详细作笔记。
他十分忙碌,每星期与我见面一次,基本上雷打不动:先由我报告学到什么地方,困难问题,曹先生给予答疑,有时也检查我的笔记,或提问,往往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由于所用教材无习题,曹先生亲自用打字机打出习题让我做,并一行一行地批改我的习题作业,甚至我的解题草稿,他也要一行一行为我批改。曹先生去世后我翻找旧物,找到了一份曹先生所拟习题手迹和他亲自批改过的一份解题草稿,把它附在此文中,也算是作个纪念。
曹先生教我这门“化工数学”,使我的数学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扩展,培养了我学习数学和使用数学的兴趣,并使我意识到在化学工程的科研教学
中,把数学作为工具来运用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开发的催化裂化装置机理动态数学模型,90年代开发的吸气浮选动力学模型,以及为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化工动态学”课等,当年在“化工数学”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均派上了用场。在一本年版Mohilla和Ferency著《ChemicalProcessDynamics》的序言中,作者指出,要提高化工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化工工程师必须作为主力,因为对工艺过程性能的了解,是开发控制系统的核心,为此,化工工程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庞大的“武器库”。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真是感慨万千,无法言表。
在学习《化工数学》时,教材是俄文的,曹先生用英文出习题,有时找不到中文参考书,也只能找英文或俄文书籍,虽离不开字典,但我阅读英文、俄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结合工作需要,后来又学了其他数学分支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以及后来的论文科研工作,曹先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实干的习惯和爱好,使我受用终身。
三
年年初,曹先生让我到期刊阅览室对我院馆藏中外文化工类期刊作一次全面调研,要求写出简要报告,完成了这项作业,自然对文献查阅和检索,建立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曹先生要我参加教研室业务活动,陆续听了几位先生的开题报告,对他们工作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及如何选题、开题有了粗浅的了解。就这样,事半功倍,我学到一些科研基本功的入门知识。随着参加这些活动,我才逐步体会到,曹先生安排我把学习地点放在实验室的意图,除了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外,就是在行政上要服从教研室领导,并尽快与教研室老师们熟悉起来,向他们学习。
关于科研课题,曹先生强调最好能结合化学工艺进行。年上半年他就提出一个初步想法,让我把重点放在流化床吸附上,并抽时间查文献作准备,文献学习重点自然放在我很不熟悉的硫化氢脱除工艺及流化床上。曹先生指示,为慎重起见,先作一些探索试验。试验发现用筛板塔在一定范围的较高气速下,石灰乳在塔板上形成泡沫层,气液接触面积增大,石灰乳也不会在塔板上沉积,于是就继续做下去,炼制系先后分配了几位级和级同学参与实验。这年秋天的一天,炼制系办公室介绍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魏德宏工程师来找我,他们也想在发生炉煤气净化设计中采用石灰乳脱硫,缺乏设计依据,希望与我们合作。此事向曹先生汇报后,曹先生很是赞成,于是魏德宏也参加了我们的实验,过了一段时间,他认为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取得设计依据,他就回去做设计,并将本法与其他几种脱硫方法投资和操作费用的对比数据给我,我们又继续进行实验。年春,曹先生让我停下实验整理数据,并写出一篇论文,以便在7月份我院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宣读。
我于6月初下厂实习,就在我实习期间,曹先生对我的论文《石灰乳泡沫法强化脱硫》作了大量的删改,加了英文摘要,将我作为第一作者,还把三位参加实验的同学也列为作者(实事求是地说,参加实验的同学名字放在附注中比较合适),投稿到《燃料学报》,登在该刊年10月出版的第4期上。直到曹先生的秘书将该期《燃料学报》及稿费给我,我才知道此事。
四
在课题实验工作上,曹先生要求我们实验装置一定要自己动手建立,这就得有些管工、钳工的基本技能,按曹先生安排,我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待着,耳濡目染,多少学了点。
当时只要曹先生不出差,他都要抽空到实验室检查、指导,甚至还和我一起搬实验设备。曹先生要求,计量、分析方法,要通过查文献自己独立建立,不能假手他人;当时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硫化氢浓度,要求一定从头开始,配制、标定标准溶液并定期更换;至于实验数据的重复,记录不要潦草和遗漏,更是经常提醒。曹先生十分重视实验安全,每次离开实验室前几乎都要叮咛“注意安全”。对曹先生的叮嘱,我们起先并不十分在意,谁知有一天因通到墙外的排气管太短,废气倒灌进室内,站在窗口的一位同学首当其冲,忽感头晕,我们急忙停下实验,将他送到校医室,观察了约一个小时,他恢复正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此事不敢向曹先生及教研室汇报,只得接受教训,改进排气管,室内管线接口注意密封检查,其他方面的安全也再不敢大意。
从年6月初开始,我下厂实习,曹先生为我选择的实习工厂与装置,在与科研工作有关联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范围。曹先生要求,先全厂参观,再到重点装置最少待一个星期,尽可能随一个班的师傅一起倒班。这些重点装置是:大连化工厂的水煤气炉、水煤气变换及二氧化碳脱除,吉林化工厂的砷碱法脱硫,石油一厂的页岩油干馏、干馏气分离、硫氨生产及硫酸生产,石油六厂的Fischer合成及合成油吸附回收。这次实习,除中间回校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此前,曹先生听我试讲了两次)约一周时间外,持续了近三个月,不但学习了有关化工工艺知识,对单元过程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也有了一些实际的认识和体会。
其实,如果实习只用一个月,把其余时间用于科研论文工作,对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是有利的,曹先生当然会看重我的论文成果,却没有这样安排,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我在现场实际方面,能初步建立尽可能宽的知识基础。联系到前面所述,有关课程学习、论文科研工作的安排与要求,甚至学习地点的安排,都看出曹先生对我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是为我这个研究生未来工作发展而全面考虑的。就拿社会工作来说,曹先生对我是无言的支持,通过社会工作,我的内向性格有了很大改变,在领导和生人面前涨红脸的现象越来越少,组织能力和团队交往等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
年9月初,我实习结束回校后不久,教研室主任沈复先生告知我,经研究决定,研究生毕业。
又过了约一个星期,时任炼制系副系主任的袁乃驹先生通知我,分配我留在本教研室工作,并让我到人事处报到。从沈先生通知我毕业时起,对于工作分配,我确实无任何特殊想法,觉得应服从分配。更主要的是,之前我向曹先生送交实习报告时,他并未提及毕业之事,连丝毫的迹象也未流露;在这一段时间,曹先生既未召见我、我也未去曹先生处,直至沈先生给我安排工作,让我为曹先生讲课作辅导,才在课堂上和曹先生见面。从入学时要求我参加教研室活动开始,曹先生一直纯粹是以化工过程及设备教研室的一个成员身份来做我这个研究生的导师,有关研究生行政管理的事,则严格按照组织原则、组织程序办事,尊重教研室和系领导以及科研科的职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必然要静候组织安排,这就是曹先生对我无声的教育。
现在仔细回味,从我入学到毕业分配,表面上看似乎曹先生只是教我业务,但实际上曹先生是以他的言行,一贯地对我进行切实的思想教育。
六
袁先生通知我到人事处报到后,沈先生即分配工作,让我与张连生一同担任曹先生为人造石油专业本科级同学讲授“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的辅导。年上半年曹先生已为炼厂机械专业本科级同学讲了一学期这门课,均为每周4学时。
在北京石油学院创建初期,曹先生是院级领导中唯一的一位内行教授,主管教学科研工作,举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师引进和培养、科研规划和管理,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和教材建设等,都要耗费曹先生的精力和时间,曹先生还担任有社会工作。尽管先生认为自己是化工过程及设备教研室的一名成员,也只能间或参加教研室的一些学术活动,更谈不上直接参与教学工作,而在他行政工作仍然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却担任了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年,曹本熹先生为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学生讲授“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
七
我接受曹先生讲课的辅导任务时,已开学一两个星期。我急忙拿教研室所编的教材作准备,听课后觉得跟不上曹先生讲课的内容,并且发现先生备课是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进行的,于是才明白,曹先生讲授传质部分,包括相间传质模型和各单元过程,是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近期文献上的新进展来备课的。这逼得我也去期刊阅览室查文献学习,特别是对过去不熟悉的萃取和调湿过程,从头学习了一遍。对我来说,通过一个学期的听课和面对同学的辅导答疑,自己觉得对“化工原理”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了相当的进步,虽然已经毕业,却继续受到曹先生在教学方面对我的指导和培养。
当时张连生和我一起负责配习题,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的试题由曹先生亲自拟定。曹先生出的试题难度较大,当时学生中有个顺口溜:“含泪考加工,二分拿手中(考试成绩按五分计),秋后来补考,加工再加工”,就是炼厂机械专业本科级同学在年夏“化工过程与设备”期末考试前夕传出的。期末先生出的考题让我们试做,乍一上手确实感到难,但通过试做这些试题,我们真正体会到先生出题的目的是通过试题,不论成绩如何,使同学们了解到,“化工原理”看似繁杂,但基本工具就那几个,掌握并综合利用这些基本工具,化工单元过程的工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另外,同学们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曹先生出的题,能通过考试将这种差异显露出来。
年春,恢复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曹先生亦要招一名研究生并亲自拟定“化工原理”试题。出考题,特别是研究生招生考题,是很费功夫的,但曹先生仍然在百忙之中承担了这项任务,其中有一道精馏塔试题,只有一个理论塔板,更是构思巧妙,出人意料,大家都傻了眼。在谈及曹先生出的这份试题时,教研室黄祖祺同志郑重地对我说:“看到曹先生出的试题,才觉得咱们对‘化工原理’还没有入门!”这次出考题,曹先生不但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做了出题示范,还使我们真正领会到“化工原理”这门课的核心要旨之所在。
八
年春,教研室分配我新的工作后,与曹先生就很少见面了。年冬,我患肺炎留住校医室病房,一天晚上曹先生亲自到病房看我,临走时从皮包里拿出一盒奶粉给我。在当时,不要说一盒奶粉,就是一盒豆粉,也是极其罕见的。我虽尽力推辞,但拧不过先生的执意,只得红着脸收下这贵重的礼物。
年年底的一天,得知曹先生要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燃料生产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负责核燃料的生产技术工作),即去曹先生家看望。那一次,曹先生对我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在业务上要确定一个范围比较窄的方向并多下些功夫,不要漫无目的、面面俱到而分散精力;二是要重视身体健康,加强锻炼,生活上不要过于刻苦。我当时觉得,尽管这两年曹先生与我接触很少,但他却在密切观察我、关心我,因为这两条意见非常符合我当时的实际情况。
事情过去了四十余年,现在仔细琢磨,曹先生这两条意见还有更深的意思,我一直没有体会到:这是长辈对后生的期望和叮嘱。其深层次的意义是,在高等学校当一名教师,当然要承担教学工作,如不承担教学任务,就去科研机构工作好了,不必在大学占位子;但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即在自己专业范围内某一领域的某一方向,要有勇气有恒心去探索,为此要耐得住寂寞去蹲实验室钻图书馆,持续刻苦努力并把取得的结果及时总结出来与同行分享,自然还要有健壮的身体。这与所谓“名”与“利”是无关的,因为这是你的职责。有了这种追求,即使环境恶劣,你也能坚持下去,做不了实验就进图书馆,进不了图书馆还可以回家干。
九
曹先生对任何人,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以情以诚以宽厚相待,时时处处想着他人。有两三位原北京石油学院的司机师傅曾给我说过同一件事,他们开车送曹先生进城开会,如中午不能回校,曹先生要么先在开会所在单位食堂买一份饭送到司机师傅手中,他再去吃饭,要么曹先生自掏腰包,让司机师傅买饭吃。正因如此,曹先生调离北京石油学院后,大家都很怀念他。
年,曹先生被诊断出患直肠癌并动了手术,原清华大学化工系实验室老技师王琪师傅想去看望曹先生,让我陪他去。曹先生依然用他那一贯的平和态度和语调与我们谈话,说手术做得很成功,术后仍照常工作。王琪师傅是个摄影爱好者,在曹先生那间书房兼会客室的小屋内,在曹先生和魏先生相对而坐、共用了几十年的大书桌边,给曹先生和我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曹先生和我唯一的一张合影。
年12月23日,得知曹先生突然病危,我随张怀祖先生和戴衡先生(张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戴先生早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初创时即与曹先生共事)医院探视,进入放有六七张病床的大病房,看到曹先生昏迷后憔悴的面容,张先生随即掩面跨出房门,在走廊里失声痛哭,我也不禁悲伤泪下。
年12月25日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与人民、辛劳一生的曹先生永远休息了。
曹先生去世后,魏娱之先生随之执行了与曹先生生前共同商定的遗愿:医院作医学研究(在此之前,曹先生和魏先生在曹瑛去世后,就将爱女遗体捐作医学研究);将二老全部存款两万元捐献给国家,用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事业。
年冬天,曹本熹先生因病手术后,在自己家中与来看望他的郑远扬(右)、原清华大学化工系实验室老技工王琪师傅(左)合影
年,“氢弹突破及武器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曹先生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的奖状和奖章只能由魏先生代领了。
十
这些年来,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出曹先生在不同场合的身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身影越来越亲切,越来越使我感到,我真是幸运的,因为我曾受教于曹本熹先生。
回顾过去,我深切感恩,感恩曹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爱护和关心。曹先生以他的身体力行,教育了我一生。
曹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
附:曹本熹(—),中国化学工程家,上海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英国伦
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中科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核燃料化工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事过多种核燃料生产的工程建设、投产与技术改造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领导了对苏联湿法生产四氟化铀工艺的改革试验,解决了将流化床技术用于由二氧化铀制取四氟化铀的技术问题。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核燃料化工生产设备的顺利投产,并使某些生产技术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辞海》年版《曹本熹》词条
作者简介
郑远扬,男,陕西安康人,生于年6月,教授。年至年在西北大学学习,年至年在大连工学院学习,年至年在北京石油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编辑:李亚涛
石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