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学习进步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我认为如果想要从书中有所收获,选书是最重要的一步。
那到底什么样的书才算是一本好书呢?是不是有人推荐的,或者是极其畅销的书就一定是好书?
从年开始,年均本的阅读量,坚持了6年的读书经历告诉我,到底什么书才是好书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但选择好书,我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我把这套标准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其一,适合自己的书才是好书。
举例来说,有个朋友跟我强烈推荐一本商业畅销书-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这本书总结了卓越企业之所以成功的8大必要条件,然后讲了很多案例故事。
喜欢读故事的人会看得津津有味,从而能从书里获益匪浅。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略显啰嗦,我认为两页ppt足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可见,不同的人,特别是有着不同阅读经历的人,对同一本书的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要想从读书中学习进步,那么首先要先看看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再看看自己的阅读基础,并按照“畅销书-专著-理论-理论体系-本质”层层递进,深入去读。
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中读到理论体系的层面上而没有障碍感,那么,可能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中,超过95%的人的专家了。
其二,读通“书脉”。
书是有“脉”的,就像鹿鼎记里面说,大清有龙脉,书山也有书脉。找到了书脉,就容易将一个领域迅速读通。
金克木先生曾说,书读完了。这不是狂妄,也不是真的读完了每一本书,而是在金先生所关心的领域中,一整条书脉上的书都被他读完了。因此,对他来说这个领域也就通了-书,读完了。
金先生不懂外语,看不了西方的书,他很羡慕年轻人可以读西方的书。实际上,我认为当一个人将一个领域内的书脉读通了后,就会发现东西方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大致相同的。
书脉?听着有点玄,其实很简单。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读商业书时,入门是从畅销书开始,读了几本关于商业管理的畅销书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书大多都强调要加强“沟通”。
也仅此而已,然后书中会给你一些卓越大公司的案例来说明为什么沟通很重要-良好的沟通在企业取得绩效,利润,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何助益。接着,它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再去强调别的内容,比如彼得斯说管理除了重视沟通之外,还要宽严并济等等。
无论如何,读管理畅销书,一般来说你就会发现沟通确实很重要。
可遗憾的是,因为要照顾的面非常广泛(比如在《追求卓越》中,彼得斯说打造卓越企业要做到八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列了七个观点,让你成为成功人士。),所以这些书只能告诉你某某很重要,但很难同时告诉你,如何做到某某并从中受益。
还以“沟通”来说,身为战略顾问,我参加过无数次企业的会议。在这些会上,绝大多数的沟通是老板说,下属听。有的时候,老板也会让下属说,然后自己点评。更多的时候,是老板吐沫横飞诚恳邀请,希望下属能够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想法,而下属们往往死活不出声,任老板激动万分也不为所动。
此刻,老板们往往会很无奈地说,老师,你看,我很注意和团队进行沟通,但这帮人就是不说话,或者话总是说不到点子上。
其实,上述任何情况都不是沟通,更不是对话。那到底该怎么沟通,如何对话呢?为什么无论老板说什么,员工都听不进去呢?该如何做员工才能积极地为公司进言献策呢?
如果你曾经因此而困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要去找专门讲对话、沟通的书来看。比如《商业对话艺术》以及《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这类的书。(《商业对话艺术》-威廉?艾萨克,非常经典,但由于翻译的一般,能看英文的建议看原著“Dialogueandtheartofthinkingtogether-WilliamIsaacs“,不能看英文的,可以看第二本,也很经典)
这些书专题讲解如何沟通,如何激发团队一起思考,如何产生真正有益的对话,甚至如何利用冲突,来营造一个每个人都认真思考,敞开心扉的对话过程。
读了这些,你才能知道,到底如何对话才能获得想要的效果和收益。
这也就是说,我们从畅销书里面了解到一个点,然后,要通过专题研究,我们才能找到一条线。而对话这条线被找到了之后,你可以将其用在和下属对话,和面试者、投资人甚至和孩子、太太、父母、陌生人谈话,在实践中将其变成面并获得收益。
当然,这只算是在书脉中找到了一级,我们还可以继续找下去,比如为什么要和下属对话?我不能给他们直接下命令吗?为什么命令会失效?顺着刨下去,你会发现如今的管理强调人本主义,员工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被重视,所以对话和沟通很重要。同时,你又找到了人本主义这条脉络,不断挖掘,不断挖掘,从米哈赖、马斯洛、赫兹伯格、到阿吉里斯、勒温、麦格雷戈,直至发现梅奥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此刻,你的管理理念就会形成一个空间立方体,完成了点线面体的进化。
其三,将脉络联系起来。
当你能够将一条书脉挖出,读通之后,就一定会发现另外一条书脉(可能与之对立或者互补)。比如,人本主义对立于科学管理,顺着科学管理,机械性的指令和管理矩阵,我们就可以发现泰勒、法约尔、卡普兰等人的书。
这时候,我们就能找出这两条书脉背后的基本假设,正如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所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假设人有积极性,而科学管理认为人都是懒惰的,需要被严格规定和命令的。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到底该如何用所学指导行动呢?要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创新,是应对不确定性,那我们必须假设人是有积极性的。只有这个基本假设成立,我们才会有耐心去培训员工,启发他们,运用领导力,放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以okr的思想来进行管理或者说是领导。
相反,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以标准流程生产标准产品,不需要创新,只需要严格遵守流程,追求效率的极致,那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动作以KPI的方式固定下来进行管理。这类工作必然枯燥,但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企业要靠这部分稳定的流程获得利润。
但实际上,如果流程不存在改进的空间了,我们就该将其技术化,用软件,机器人,来完成类似的工作,或者将其游戏化。这类工作是非人性的。
最后你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说一家公司,既要领导,也要管理。
当然,脉络的种类并不多。比如管理和领导的脉络、组织行为脉络、战略思想脉络、经济学思想脉、决策脉络、技术发展脉络、政策发展脉络等为数不多的几条。
选择任何一条研究下去,你就会发现这些书脉,在底层本质上都是相交的。所以,一旦一脉通,很容易脉脉通。脉脉通之后,我们就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了。
从读书中受益,大致就是上面这些步骤。但选书,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特别枯燥,难以理解,需要多日思前想后才能逐步搞懂的内容。如果不感兴趣,就很容易放弃。
读商业书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高大上,但实际上,读历史、读小说,都很有前途。比如,把明朝历史研究明白了的当年明月,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如今还在持续获得收益、喜欢读刑侦小说的常书欣,一部《余罪》吸引了无数人彻夜追更。
找到自己的兴趣,读通该领域的书脉,自然能下笔有神,有所受益。
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本文的主题,列个书单。当然,这个书单只适合喜欢研究商业的人士,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关掉走了。
商业书籍浩如烟海,我本人就写了四本书,更不要说古往今来的商业研究学者,理论专家的著作,经典书籍汗牛充栋。
但如果你只想要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在未来特别动荡的时代中找到自己公司的立足之地,那么,我斗胆推荐一些有助于建立面向未来的公司战略的书。
要想面向未来,首先我们要确定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无论是从世界上还是国内,未来都是VUCA的时代,也就是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
因此,我个人觉得,此刻再去读一些诞生于工业时代的商业书籍,对于那些不想深入研究商业理论的,只想要把自己公司做好的人,没有什么必要。但,为了理解未来,过去的事情我们总要知道一些。因此,我推荐的以下两本书,是帮助你快速完成了解历史的任务。
理解过去:
第一本是《战略管理学说史-英雄榜与里程碑》。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战略学教授马浩老师最经典的著作。该书将战略理论发展百年以来,所有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