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要用科学管理推动区队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从而推动区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区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问题一、许多员工不愿从事井下一线工作,特别是青工比较突出,他们总想调离一线工作,
原因有二:
一是从安全系数分析:井下一线安全系数低,危险性大,所以,人们不愿到一线去工作。
二是从环境、劳动强度分析:一线职工随矿井的衰老,地质条件的变化,战线越来越长,设备陈旧,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一班下来长达十一、二小时,早班两头不见太阳。最明显的一线鼓励出勤,员工都上不满班,二线限制出勤都能上满。再则,在掌子面要吸入大量的煤层、炮烟,极易得煤矽肺。在安全上,由于机械设备老化、陈旧,发挥不了机械效能,安全系数降低,常会受到顶板、片帮、零皮、马棚、聋煤等危害,随时都会有受伤、死亡的危险,给员工心理上造成恐惧,员工不愿到一线工作。
解决的思路
一是改善工作环境,从标准上、装备上做起,推进现代化安全管理。
企业井下一线安全系数低,必须从抓好质量标准化做起,去改善工作环境来提高安全系数。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企业的全过程和各项管理职能之中,交汇于生产现场,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运用各类标准,求得人、机、物等要素的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管理的整体功能,抓质量标准化,抓生产现场管理,关键还在于责任制的建立,没有个人工作质量这个基础,管理质量也就很难得到落实,工程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在抓质量标准化工作中,要在动态检查中,不只是对现有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设备完好、文明生产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职工的个工作质量进检查,通过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积极整改,促使标准化工作更扎实有效,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切实提高矿井防治各类灾害的能力,为安全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改善工作环境,还要从改善装备做起,如:特别老矿井,开采多年,地质条件差,设备陈旧,投入备品备件不足,所以必须从加强设备的维护、技术的改造、革新考虑;有能力的情况下给予资金投入,弥补设备的陈旧,从而使现有设备尽可能的发挥出安全、正常运行的作用,达到安全、快速的生产。
问题二、所掘巷道成型不够理想,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分析,成型不理想一是班组员工没有做到正规操作;二是技术水平低,在割煤、打眼、装炮时心中没数,不但茬进上不去,成型也不太好。
解决的思路:
一是从提高员工的正规操作抓起。正规操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按照一系列规定好的步骤和标准,从开始到结果一步不少的完成全过程,最后达到的满意后的结果。具体到煤矿岗位上则是严格按照煤矿三大规程施工,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与之相反的则是非正规操作,也叫违章作业。非正规操作则是从开始到结束操作的过程中,省掉中间的某个环节直接到过程结果。非正规操作大多情况下,也能达到正规操后的结果。非正规操作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间内能省力省时,少麻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生产现场中不按正规操作生产的诱惑所在。但非正规操作(或叫违章作业)的做法则是留下了隐患,长期以往必将导致事故,祸及自己或他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每次煤矿事故,大部分在于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以上剖析可知,正规操作费事费力又麻烦,但得到了生命上的保障。违章者往往自以为聪明,常常怎么省力怎么干,甚至逃避领导的检查而沾沾自喜,直到祸事临门,连后悔都来不及。孰轻孰重,不言而明。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正规操作,推广岗位作业标准化。这样的做法既包含每一位领导抓安全、关心员工生命的决心,也体现出员工家属对企业的期盼。生命健康没有,何谈对家庭的责任。纵然挣座金山又有何用?劝那些在工作上不按正规操作的员工们,多学点业务知识;劝那些工作起来有章不循的薄弱员工清醒一下头脑吧!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攻关、小改小革等科技创新活动,从每米抓起,积极研究打眼技术和放炮工艺,坚持尺线施工,保证巷道净宽、净高,一次成型。工程技术人员要积极研究,通过优化巷道设计,改进支护工艺,杜绝巷道因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合格造成的重复投入问题等。某煤矿工程区为了提高单产单进水平,该区积极研究新的爆破掘巷技术,为了提高掘进进尺,他们大胆设想,把原来2米长的钎杆加长到2.5米,并实行光面爆破,经试验,由原来每茬茬进1.7米提高到2米左右;他们向落后的生产工具开导,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围绕制约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项技术难题,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小改小革活动,为解决耙岩机在生产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加长了耙岩机底盘,制作了耙岩机司便,更主要是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工掘巷道中皮带头洒水点、皮带过桥、皮带跌煤点和机器设备防护等不标准导致煤尘大、洒煤严重、安全系数低等问题,他们本着修旧利废、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原则,利用废锚栓杆、皮带架、钢带、钢管等废材料发明创造了皮带头洒水装置、皮带头跌煤点、皮带过桥和电机、减速机防护罩等10多项小改小革,这一点就很好,要不断推广,改进。
问题三:班组员工对质量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质量标准化不是为了好看上标准。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保护员工的生命。环境改善了,员工们上班心情也舒畅了。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个理儿。“煤矿的发展在于基础,标准化建设就是在打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安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本着实用、管用的原则去下力气做好。
解决的思路:
通过让员工学标准、干标准、创精品的办法,认真下好“三步棋”,使广大员工形成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创精品工程的良好氛围。“第一步棋”对员工进行现场“点菜式”的“手指口述”培训教育法,在培训中,要紧紧围绕“立足岗位实际学技术”的思路,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打破培训内容照本宣读的陈旧办法,采用,培训与工作性质和员工兴趣紧密结合,做到“工作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在生产现场,由班组员工随便提出自己对安全生产的“疑难杂症”,然后由区队长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井下生产现场进行现场示范、指导监督,给班组员工们讲解设备原理、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当班员工现场观摩,使大家清楚自己的岗位操作工序是什么,每到工序该怎么做,有什么样的操作技术要领等。通过这种教育形式,使班组员不但找到了自身技能的薄弱环节,也较大地解决了日常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难题,使班组员工的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而且还使员工们明白了怎样按章作业,如何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树立了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一切事故都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预防观”和安全源于责任心和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形成了“岗位学习、岗位提高、岗位成长、岗位奉献”的良好氛围。“第二步棋”是,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把生产现场落实到实处,让员工知标准的基础上去干标准,严格按照“双基”建设标准,通把岗位就近管理、班组全程管理和安全程序化管理做深做细做实,明确责任,全面抓好岗位责任制和各工种岗位的操作规章制度,对班组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动态达标上下功夫,所有工作都实行过程控制,突出边角末梢的质量达标,严格检查标准,改进检查方式,避免“日常管理松,达标靠突击”的不良现象,坚持区队内部质量验收,经常动态抽检,包片人员日检周验的动态检查验收制度,使员工对在安全生产中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检查验收等都心中有数,从而真正把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实到班组和生产现场,认真履行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真正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头上有指标”的安全管理格局。第三步棋。为了达到精品巷道,要从方方面面都要出精品,有亮点,在巷道一开口,如耙岩机的稳装、皮带的维护、管线的吊挂、设备的摆放、巷道的成型和顶板的支护等,都要有规有矩,达到高标准,严要求。
问题四:干部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和苦干实干精神。
解决的思路:
在安全生产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精细管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创新工作方法,突出精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安全发展。首先要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得到增强,工作中珍爱生命、爱护安全设施,排除安全隐患,每班作业第一项工作做到预知、预想、预报、预警、预防、预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从而实现事故由事后处理向事前控制转变,有效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整合梳理生产、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各类管理制度,对各工作面设备、人员管理事项按照分类序列的顺序逐一统一编号,建立每个岗位工种、每个事情、每个时段、每个地方的“4E”管理体系;把岗位就近管理、班组全程管理、安全程序化管理作为“4E”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在井下各区域实施责任区留名挂牌管理,严格考核区队安全生产、标准化、机电事故率等,坚持每月评出优秀员工和待培员工,进行员工星级管理,实施“三工”动态转换,奖罚兑现,从而达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件设备、每一步作业都有制度要求和奖罚细则,确实做到管理无盲区、无漏洞。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严、细、精、实”。
与此同时,大力推行干部走动式管理,把干部走动式管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制定干部走动式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干部走动式管理卡制度,建立登记、上榜、考核等考核体系,进行严密闭合的管理,使干部把工作精力放在井下、放在工作面现场、放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上,追求管理无死角、无缺陷。此外,在安全生产中,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和员工搭建情感文化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员工的思想情绪,对症下药,把员工的思想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心投入到生产建设中,按章作业,安全生产。尤其是在工资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严格规范和执行“三签字、四公开、五上墙”制度,确保工资分配公正合理和公开透明,使员工干的舒心,挣的放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