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年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ThePowerofMuseums”。数字化创新使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数字化创新也不断拉近疫情发生后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今年,钱馆推出“对话研究者”特别活动,邀请9位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利用数字化平台对话公众,分享推荐自己近年来的钱学森精神思想研究成果。
08第八期嘉宾:汪长明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
推荐文章:战略科学家的时代召唤与制度催生
推荐理由: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是钱学森最广为人知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身份。同时,钱学森还是一位集崇高政治品格、宽广科学视野、非凡领导魅力、高尚人格修养于一身,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百年难得一遇的战略科学家。他政治忠诚、立场坚定,前瞻布局、引领创新,精于谋划、善于领导,人格高尚、堪为师表,堪为中国战略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斯人已去,来者可追。晚年钱学森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需要更多钱学森式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我国战略科学家群体共同精神特质,考察战略科学家成长、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政治关怀机制、学术成长机制、科研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可以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和时代启示。
战略科学家的时代召唤与制度催生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则在于对掌握科学技术并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而,基于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得出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发挥关键作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战略科学家,则成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智力资源,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方向至为重要的技术力量。
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战略科学家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最高代表”,是践行党的伟大事业和历史使命的典型职业群体,助力新中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锋战士”,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充分认识战略科学家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与时代召唤。
一、战略科学家是战略层面的科学家和科学领域的战略家
理解“战略”的内涵是分析战略科学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划清战略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家的概念边界、认识战略科学家独特身份及其社会价值的词源学依据。
(一)战略科学家的概念演绎
“战略”一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战略理论奠基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指出:战略是“利用战斗来达到战争目的”。由此可见,“战略”最早是一个与战争相关、与战术相对的概念。随着战略学研究的深入,“战略”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并衍生出“发展战略”“文化战略”“外交战略”“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等诸多词汇,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至今日,举凡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的规划、策略、方针等,均可纳入“战略”范畴。基于对“战略”概念的厘定,对“战略科学家”进行讨论和研究也就具有了最根本的方向和基础。
对“战略科学家”进行定义,目前主要停留在概念阐释甚至舆论宣传上,而围绕其实际内涵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尚未开展、规范阐释尚未形成,甚至有称其为“科学战略家”“战略科技人才”“科学技术的战略家”的,导致概念混乱、内涵不清、语义模糊。更有甚者,不少学者和媒体人士抑或为了提高学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