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果树学报,36(10):-
DOI:10./j.cnki.gsxb.Z05
2.葡萄栽培与土肥管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葡萄栽培与土肥管理科研工作目标经历了以实现早果、早丰和高产到追求优质、绿色、高效和调控鲜果成熟期等的转变,在建园栽培模式、整形修剪技术、肥水管理技术、花果管理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栽培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和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建园栽培模式研发
建园栽培模式与葡萄产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必须因地制宜。经过70a(年)来葡萄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建园栽培模式获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来,研发出适合我国葡萄南方产区的起垄限根避雨栽培和北方产区的宽行深沟栽培建园模式。
2.整形与修剪技术
20世纪50年代,葡萄生产以单篱架和双篱架树形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规范了小棚架和网式水平棚架树形;进入21世纪,特别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来,针对葡萄机械化生产要求,创新性研发并推广了光能利用率高、光合作用佳、新梢生长均衡、果实品质优、管理省工、便于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及其配套简化修剪技术。研究推广了下架越冬防寒区采用倾斜主杆水平龙干(又称厂形)配合水平叶幕、篱架叶幕或V形叶幕的栽培方式;非下架越冬防寒区采用直立主杆干水平龙干(又称倒L形,T形或一字形)配合水平、篱架叶幕或V形叶幕的栽培方式。研究提出定梢后及时绑蔓新梢,使枝梢在架面分布均匀,便于通风透光良好的新梢省力管理技术;对于坐果率低的品种,采取两次成梢技术;对于坐果率高的品种,采取一次成梢技术,以及副梢模式化修剪技术。
3.肥水管理技术
70年来,广大葡萄科技工作者开展了许多研究,使葡萄园土壤和施肥管理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都取得重要进展,葡萄园施肥由经验施肥转变到科学施肥。随着对葡萄营养与施肥研究的深入,葡萄施肥已进入根据葡萄对矿质元素的需求、土壤肥力状况、肥料利用率、植株营养和土壤营养诊断结果,科学合理确定施肥期、肥料种类和施肥量,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受到重视并应用。近年来,随着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控制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研制应用生物有机肥和果园绿肥。
随着葡萄矿质元素需求规律研究的深入,发现氮、磷、钾、钙、镁的需求比例为1∶0.23~0.43∶1.0~1.6∶1.0~1.4∶0.2~0.26。葡萄同步全营养配方肥研发工作获得重要进展。研究明确了葡萄水分的需求规律并提出了葡萄适宜的灌溉时期和灌溉量。葡萄的适宜灌水量应在一次灌水中使葡萄根系集中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湿度达到最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程度,灌水过多或过频不仅会浪费水资源,降低肥料利用率,而且影响地温回升,初步提出葡萄不同物候期灌溉指标。
4.花果管理技术
基于葡萄果实品质形成机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我国葡萄的花果管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花果管理越来越精细,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提出不同栽培区的花果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干旱半干旱地区,种子发育期前后为适宜的套袋时期,适当晚套,利于减轻果实大小粒和日烧,利于钙元素吸收;湿润地区,为减轻病害,套袋时间需适当提前。并明确了红色纸袋具有促进果粒增大的作用,蓝紫色纸袋具有促进钙吸收、果实成熟的作用,绿色和黑色纸袋具有推迟果实成熟和提高果面光洁度的效果。研究明确了赤霉素(GA3)、氯吡脲(CPPU)等对拉长葡萄穗轴、诱导无核、提高坐果和促进果实膨大的效果及安全使用技术,提出不同产区和不同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技术。
5.设施栽培技术
我国设施葡萄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9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市场的需求,葡萄设施栽培已成为葡萄栽培主要形式,栽培类型涉及促早栽培、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多种形式。研究建立了葡萄设施栽培设施的建造规范,明确了设施促早栽培适宜品种与砧穗组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同树形和叶幕形的光能利用特性,休眠机制、需冷量和需热量适宜估算模型,果实品质发育规律,花芽分化规律和叶片衰老机制等基本原理;研究形成了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品种与砧木选择技术,V形叶幕或水平叶幕等高光效省力化简化修剪技术,按需施肥和灌溉的肥水高效利用技术,以及花穗整形、合理负载、生长调节剂科学使用和叶面肥喷施等关键技术,集成建立了设施葡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形成农业行业标准《设施葡萄栽培技术规程》。
6.南方葡萄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自古就有葡萄“南不过长江”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初,南方各地开始大面积引种葡萄,长三角地区‘巨峰’葡萄引种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葡萄产业的发展,南方15个省区葡萄栽培面积现已达26.67余万hm2,颠覆了葡萄种植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念。主要科技进步体现在下列方面:
6.1‘巨峰’葡萄的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经过10余年的研究,解决了‘巨峰’落花落果和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形成了密植、行间深沟排水或行内高垄降低水位等控制和稳定树势的栽培技术。
6.2避雨栽培与园内深沟排水技术
南方葡萄种植区均多雨和高地下水位,露地栽培导致葡萄病虫害为害严重,产品品质差。上海农学院于年开展了毛竹片叶幕简易避雨棚栽培试验成果,至今仍在南方地区大面积应用。随后系统研究了避雨下叶幕内的微气候特征,建立了“先促成后避雨”“三膜覆盖促成”及“小拱棚连栋促成避雨”等栽培模式,使欧亚种葡萄也“越过”长江在多雨南方“落户”。这些技术,近年来也在成熟期降水较多的北方传统产区开始应用推广。
6.3根域限制栽培技术
针对南方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的缺陷,开发出根域限制栽培技术,颠覆了“根深叶茂”的传统理论,解决了根域形式、根域容积和肥水供给的阈值参数及根域累积的盐类等有害物质洗脱等难题,建立了葡萄数量化、精确可控栽培技术。
6.4一年两熟产期调控技术
创新了葡萄一年两熟多种模式,破眠技术解决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葡萄冬芽休眠低温积累不足难题,建立了生长期的“两代不同堂”和“两代同堂”的一年二熟栽培技术模式,实现了葡萄鲜果的产期高效调控。这项研究成果的推广,改变了南亚热带地区没有葡萄大面积栽培的历史,形成了我国葡萄产业新格局。
GrapeResearch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