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12月5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指出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博士生学习期间是培养学术精神最重要的阶段。在博士学习期间,博士生不仅要培养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要培养学术志趣,要学会如何面对干扰和诱惑,远离功利,保持安静、从容的心态。
在嘈杂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并不容易。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声音多元,对学术和教育功利性的看法仍有市场,这些声音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校园,对博士生的思想产生影响。特别是像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门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博士生有较大的诱惑。一些有潜质的博士生,放弃学术追求,半途退出学术道路,令人扼腕;还有一些学生把学术研究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在学术上不敢立大志、不做重要的研究,对“数米粒儿”式的能够在数量上或者“影响因子”上有“显示度”的研究孜孜以求,不仅浪费了研究资源,而且也浪费了这些年轻学者宝贵的才华。
朱恒源老师和博士生在一起
学术志趣要培养长远的目标
对社科领域的学者来说,学术志趣是要将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人生的长远目标,并在追求这个目标中发展出对学问的兴趣、成就感和学术品格。学生的学术志趣,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企业资源观理论的创始人杰恩·巴尼(JayB.Barney)年轻时非常关心当时美国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因此他进入了耶鲁行政学和社会学系联合开设的博士项目,学习期间阴差阳错,去到一街之隔的组织与管理学院选修了一门课,并因此开始注意到企业的不平等问题,追问在同一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绩效为什么有差异,最终发展出了企业资源观。学者在象牙塔里生活,学者的研究对象却是缤纷的世界,通过学术研究揭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帮助社会应对时代的重要挑战,是学术研究的使命,也是博士生在决定将来事业方向时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都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挑战,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是将来的社科学者,更是未来社会的思想领袖,在学生时代就引导他们创新和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一流大学博士培养高度的具体体现。
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要从事“板凳但坐十年冷”的学术研究,对社会科学的博士生来说,尽早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十分要紧。年秋天唐纳德·汉布里克(DonnaldC.Hambrick)进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读博士,在构思第一学期的课程论文的提纲时,偶然注意到《财富》杂志上一个报道,里面有当时财富强首席执行官的详细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教育、宗教、家乡等,他突然好奇,这些人的背景如何影响了他们在企业高管岗位上的行动和绩效。汉布里克对此兴趣盎然,很快写出了课程论文,可惜这门课程的老师对此兴趣缺缺。8年以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年轻教师布里克遇到了同样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的博士生菲利斯·梅森(PhyllisMason),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完成了一篇理论文章,次年就发表在《管理学会评论》(AMR)上,并成为开创企业高管研究的奠基之作。
从有创意到最终发表,历时9年,没有对商业社会现象的始终好奇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