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企业运营管理的一些逻辑问题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4/26

一直以来,大量在公司就职的员工,特别是“部门级”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带着本位主义思想,即:只要我把我的工作干好(包括部门),老板觉得我们(部门)干得不错就行了,至于其它的人,和我关系不是那么大。这样的思想应该不只一个人有,很多人都会有,但从老板的角度思考一下,这样的情况真的好吗?或许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板会通过相互比对,觉得A(部门)管得还不错,B(部门)管得不行,但这样的评定结果,只会让B部门越来越差,以至于直接影响全局。从结果的角度来看,老板其实都不是那么满意,对A(部门)的满意也只是相对而言的。那各部门之间,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运营才是老板想要的呢?我们可以尝试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老板要的结果(业绩和成果),结果由某个直接部门创造,创造需要资源或协助,通过这样的推论我们可以看到,要达成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因为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相互支撑,才能有最终的好结果。

既然已经推论出了环环相扣这个逻辑,那就来看看可以用哪些管理的方法。

1.管理的最小经营单位是什么?很多管理者觉得,最小经营单位是部门,因为从对成果负责的角度来说,每个团队的结果好坏是影响最终成果好坏的一个核心因素。

理论没错,但实践错了。

那标准的最小经营单位是什么?其实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那一个人就是影响团队结果的因素,所以对每个人的科学管理,成了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一环。

2.框架自主运营理论刚刚已经说过,最终结果是由每一个环节的结果环环相扣而来的,那每个部门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没错,却也是下个环节的关联部门,所以每个部门都是下一个部门的“供应商”,而每个部门也都是上一个部门的“接盘方”,做好自己的事还能为与下一个部门的对接做好铺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好了自己部门的事。

其实框架自主运营理论,和近两年比热议的一个企业话题“打破企业内各部门的墙”,在定义上是比较相同的,就是“如何把利益思维共享,既要承上,也要启下”,或许从企业管理深入的角度来分析,巧妙的来设计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或许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3.赋能与控制理论很多公司的高层或集团公司,都很喜欢直接管控下面的部门,这个管理方法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当执行者无法完全理解或掌握上层给予的工作内容时,交付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那真正好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掌握好赋能与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尺度。

每个组织的中心与节点之间的关系都是赋能与控制的关系(中心与节点,可以是部门负责人与员工、公司与部门或集团与分子公司),中心通过赋能节点获得对节点的控制,赋能越多控制力就越强,节点通过中心赋能逐步成为分中心,运营上自治,管理上受控,这样的管控才是相对合理的,而且下属不会觉得上级在管,而是在教;上级也不会觉得下属管不住,而是在积极地接受新鲜知识或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