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煮咖啡是一门科学,风味变化的原理就是控制萃取率。就要通过控制咖啡豆的品种、烘焙度与研磨粒径,再到冲煮的水温、时间与手法等参数来完成。”把6年科技工作的专研态度也融进日常的咖啡冲煮中,获得公司年度工作标兵的杨昌平,对科技工作的见地是,“从事科技工作也是如此,BIM应用与科技创新,都从已知的规律出发,分析它作用机理,实验参数变化带来影响。从而为我们所用,让他更好为企业生产经营所服务。”作为公司科技信息中心研发中心的经理,杨昌平用6年的时间从建筑业的“小白”到“独有见地”,靠的是一场“蜕变”;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能撑起“大梁”的核心人员,靠的是刻苦钻研、精诚创新的毅力。
工作中的杨昌平
“5+2”工作模式摆脱新手“小白”随着一个个构件被载入,电脑屏幕上显现出了建筑物的轮廓。杨昌平神情专注地对照着图纸将其他技术人员做好的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起初投入到BIM行业时,自己下了很大的决心。毕竟是新兴领域,一切从零开始,但我喜欢这份挑战,能激发我对新知识的追求,更能激励我成长。”为了学得更快、学得更多,杨昌平开启了“5+2”工作模式。作为建筑业一项不或缺的“新锐武器”,BIM模拟建造,可提前发现问题制定方案,避免返工,降低成本,提质量,保安全,做到精细化管理。但BIM绝非只是设计,能否与施工结合,才是“宝刀之刃”。白天他跑现场继续积累一线经验,晚上还在办公室给自己“充电”。“深夜,办公室灯还亮着,不用多想,肯定是杨昌平在学习!”“他又通宵改BIM模型,真是勤学肯干的‘春耕牛’。”勤学肯干的他,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把办公室比作“朋友圈”,一提起他,大家就想给他“点个赞”!
在柳州市首个装配式建筑--大都沁园的BIM应用中,他接到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复杂机房建模及管线优化的任务。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建模工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补齐机电安装专业知识的短板。一面读图,一面了解机电的工作原理,熟悉管件和设备的作用,查阅系统规范;就在不断了解机电系统运行原理中,明白各部件的作用机理,力争能创造出能指导现场施工的模型,为后期机房管线的优化、为客户创造BIM应用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BIM技术的研究不是“临时工”,而是“长工”,持之以恒的努力让这位新手“小白”蜕变成为捧回数座BIM大赛奖杯的“高手”,如获得自治区第四届“建工杯”BIM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八桂杯”BIM大赛三等奖等等。
杨昌平(右四)领取BIM大赛奖牌
攻坚克难撑起大“梁”坚持不懈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知难而进才能铸就精彩与辉煌。年,杨昌平挑起参与编写《广西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的大梁。“从堆叠如山的资料里精选修改适用新形势的建筑地面施工工艺,考验的是对施工工艺的熟悉和自身文字处理综合能力。”修改标准,并非机械式的敲打文字,而是要有所创新,就必须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此,“半路出家”的杨昌平付出的是数不清的汗水和努力,甚至梦魇里出现征询各地市住建部门、施工企业对此工艺规程的意见、埋头反复修改的情景。杨昌平先从“知其然”下手,一心扑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标准,弄清楚各章节的内容与关系,只有熟悉了解自身的标准才能明白如何重塑它。再开始“知其所以然”,核准原有的材料和工艺参数规定时,要了解其机理,更是要论证其真实性,这是对这部标准又一遍的打磨。历经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全力以赴,初稿已形成;同时也迎来了“二宝”的出生,但正值标准修改工作的冲刺阶段,关键时期杨昌平只能放弃陪护继续上阵。担当尽责、精益求精的努力下,页的标准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
杨昌平勇于在技术工作上“较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见他对某项技术与同事或者领导讨论得火热,“唇枪舌战”,目的只为一个,更优化公司的技术工作,服务于生产建设。
“建筑行业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一直秉持勤学不怠、专注执着、融会贯通、探索永不止境的精神,才能在不断变革中乘风破浪。”对于科技工作,杨昌平将秉持初心,提炼施工技术,推广应用优秀技术,并做创新指导,保护公司知识产权。
审核
黄泉泉
编辑
江倩
供稿
江倩
供图
江倩杨昌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