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融入科研管理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研究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5/8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826.html
摘要:

提高科技报告质量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积累、促进科技信息高效传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方式。构建融入科研管理流程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将科技报告撰写主体、管理主体、评价主体行为纳入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对科技报告进行精细化审核与评价。审核、评价行为将直接决定科技报告质量、科研项目进程与科研绩效。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科研管理相融合能够实现对科技报告撰写、审核、评价行为的有效统一与衔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技报告质量有效控制的目的。

一、引言

科技报告是继论文、图书、专利、档案、标准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文献,它记载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其内容在科学性、详尽性、实时性、实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截至年11月20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经开放共享科技报告17.7万余份,网站访问人数达多万人次,总点击量达多万次。在科技报告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报告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将成为影响科技报告共享使用效率和我国科技资源积累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适合我国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提高科技报告质量水平是科技报告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用“科技报告”“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科技报告质量”主题词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对-年间的发文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发现关于科技报告研究的文献共计条,其中关于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的有条,而关于科技报告质量研究仅有20条,主要集中于科技报告质量分析、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等内容。宋立荣等从宏观上分析了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的质量问题,评估了基层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元数据的质量情况。钟凯等调查分析了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NSTRS)面向用户服务的科技报告质量问题及其原因。任惠超等、朱丽波等、裴雷等研究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任惠超等借鉴国防科技报告评价的有效经验,研究提出国家科技报告验收阶段和收录1~2年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朱丽波等分析了科技报告的质量影响因素,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提出构建科技报告的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裴雷等结合中国科技报告工作进展和实践提出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方法、描述框架和参考体系。黄晓林等在研究构建科技报告文献质量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细化政策规范、落实评价制度等方式提升科技报告质量。

以上研究对于我国科技报告质量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科技报告具有复杂性,并非独立产生和存在,而是依托于科研项目,产生于科研项目研究过程,因此要根本上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必须依托于科研项目管理,将科技报告质量管理纳入科研管理流程之中,建立基于科研管理流程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本文探讨将科技报告撰写、呈交、加工、审核、评价的生产周期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执行、验收的科研管理流程相结合,构建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各类评价主体通过科研管理流程,依据特定评价指标,实现对科技报告的质量审核和评价。

二、科技报告质量现状

及原因分析

(一)科技报告质量现状

科技报告质量衡量标准主要有两个:科技报告编写质量和科技报告科学性。前者主要体现为科技报告元数据完整性、格式规范性、写作水平等。后者主要体现为科技报告的专业水平,包括报告理论创新性、内容详尽性、过程可重现性、潜在应用性等。

笔者随机抽取了国家科技报告审核加工系统中的篇科技报告元数据和全文进行质量分析。其中质量完全合格通过审核的仅篇,质量存在严重问题退回作者修改的篇,质量存在轻微瑕疵经加工、修改合格的篇。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报告呈交合格率非常低,仅为5.4%。同时笔者随机抽取了质量存在严重问题退回作者修改的篇科技报告进行分析。其中元数据不规范的25篇,无全文的篇(包括空白报告、只有承诺书、无报告正文等),一篇科技报告中包含两篇以上独立科技报告的82篇,内容极其不专业的57篇(包括章节结构混乱、内容重复),内容不完整、过于简单的有38篇(包括内容缺失、技术内容描述过于简单等),格式存在严重问题的52篇,其他原因需退回的24篇。

图1科技报告质量合格率

图2科技报告退回原因

综上分析,科技报告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学性不够。例如科技报告不专业,章节结构混乱、重复、甚至缺失;技术内容不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结果缺失或表述不完全;摘要、关键词、引言、主体、结论等模块撰写不符合科技论文的撰写要求,容易将项目实施、人员培养、财务等非技术信息写入科技报告。

2、内容不够完整、详尽。例如研究数据、过程、步骤、材料、设备等细节不够详尽;最终技术报告研究内容不完整,未能涵盖项目任务书研究内容;关于研究失败数据、步骤、过程的描述几乎没有(国外关于失败教训的描述是科技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3、编写格式不规范。科技报告格式合格率非常低,尚不足10%。例如科技报告目录、图表清单、章节序号、标题、参考文献、附录、页码等缺失或不符合编写规范。

4、其他质量问题。例如呈交空白报告,只呈交英文报告或报告储存格式不正确等。

(二)科技报告质量问题

原因分析

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开始较晚、在科技报告认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跟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具体原因主要包括几方面:

1、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报告作为新事物,对其重要性认识需要时间和过程。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科研人员对撰写、呈交科技报告有抵触心理,认为增加了工作负担,因此在撰写时往往潦草从事。相反,有出国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则接受度较高,科技报告质量也因此较高。

2、知识产权顾虑。因科技报告开放共享要求,科技报告将纳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对公众开放共享。因此科研人员会产生顾虑,担心开放共享后会影响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以及泄露技术细节和秘密,所以在撰写时往往做删减处理,“遗漏”部分细节、数据、关键技术等信息,使科技报告科学性和专业性大打折扣。

3、写作人员水平。根据科技报告管理要求,科技报告项目/课题负责人指定课题组人员撰写,同时项目/课题负责人需对科技报告质量进行把关,对报告内容和数据真实性负责。但现实中经常发生负责人并没有参与撰写,亦没有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因此导致科技报告质量参差不齐。

4、专业性审查欠缺。目前科技报告管理中虽然设置了质量审核程序,但是这些审核基本属于形式审核和格式审核,并没有基于专家评价的同行评议,因此很难保证科技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真实性。

三、融入科研管理的科技

报告质量控制机制设计

(一)科技报告生产流程

目前科技报告生产贯穿于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之中(图3)。科研管理流程包括申报-立项-执行-验收四个环节,科技报告生产同样体现于以上各环节,需撰写、呈交各类科技报告。申报阶段,项目申报人需在申报书中列明科技报告任务指标,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类型、数量和时间;立项阶段,项目管理机构需在任务书/合同书中确认科技报告任务指标;执行阶段,科研人员需随年度/中期检查呈交技术进展科技报告(年度/中期科技报告);验收阶段,科研人员呈交最终技术报告。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需呈交各类专题技术报告(实验/试验报告、分析/研究报告、工程/生产/运行报告、评价/测试/评估报告)。

图3科技报告生产流程图

鉴于科技报告生产与科研管理相融合的特点,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亦可通过科研管理流程实现与呈交行为的有效衔接,通过质量控制主体的审核、评价行为影响科技报告呈交效果、项目进程以及评审效果,最终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国际上,通过科研管理流程控制科技报告质量是惯常做法,欧盟“地平线计划”(),将项目资金支付与科技报告质量紧密结合,呈交质量合格的科技报告是顺利获得下一阶段资金的必要条件,否则欧委会将中止付款或终止协议。

(二)质量控制主体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包括撰写主体、管理主体和评价主体。撰写主体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是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决定科技报告质量水平的源头。管理主体为各类科技报告管理机构,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收藏服务机构。这三类机构是科技报告生产-服务流程中所涉及的管理机构,根据其在科研管理流程的职责对科技报告格式、内容、密级进行层级审核。评价主体为某学科或领域的同行专家、服务用户、第三方机构,同行专家基于其专业知识对科技报告科学性和专业性进行评价。服务用户根据科技报告阅读、使用体验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第三方机构为专业评估机构,负责对科技报告质量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图4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

(三)质量控制方式

基于项目管理流程,将质量控制主体行为嵌入科研管理之中,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分类主体控制方式。科技报告撰写主体、管理主体、评价主体通过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实现科技报告呈交、审核、修改、退回、评价。撰写主体基于研究内容和编写规则撰写、呈交科技报告,保证科技报告真实性、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管理主体分别基于任务书、项目密级、撰写规范、收藏服务标准等对所呈交的科技报告进行层级审核。项目中期/年度检查、验收时,同行专家对科技报告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等进行同行评议。

质量控制主体对科技报告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科技报告评价指标和评分权重进行评分。科技报告质量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通过、审修后通过、未通过。其中未通过的将退回作者,作者修改后重新呈交。通过和审修后通过的再细分为若干评价指标和权重,此为第二层级。每一层级,各主体评分权重各不相同,需根据科技报告质量要素进行设定,计算出科技报告最终质量等级。例如,满分以10分计,单篇科技报告最终分数分为优秀(9~10分)、良好(8~9分)、合格(6~8分)、不合格(退回作者)。

(四)质量控制流程

1、科技报告任务确定。撰写、呈交符合质量标准的科技报告是从事公共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基本要求。项目申报阶段,申请人需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提出科技报告任务指标(包括类型、数量和时间)作为项目预期成果。评审通过后立项阶段,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在合同/任务书中确认科技报告指标,作为项目考核验收指标。

2、科技报告撰写呈交。项目执行和验收阶段,撰写主体需随项目进展在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呈交专题科技报告、技术进展科技报告(年度/中期科技报告)和最终科技报告。其中年度/中期科技报告和最终科技报告随项目年度/中期检查和验收进程而呈交,科技报告质量将作为中期/年度检查和验收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并直接影响项目进程和考核结果。

3、科技报告审核评价。管理主体和评价主体在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对所呈交的科技报告进行审核和评价。首先,管理主体对科技报告编写质量进行审核。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收藏服务机构三类管理主体依次对科技报告编写质量进行审核,并标注相应分数,任一审核主体认为科技报告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都将退回作者修改。其次,评价主体对科技报告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进行同行评议,存在严重问题的,亦将退回。

4、科技报告后评估。项目验收后,质量合格科技报告将进入共享服务阶段,科技报告服务用户或第三方机构可对科技报告质量,特别是其应用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衡量项目完成水平、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组成员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

图5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流程

(五)质量控制标准

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标准依据评价目标、控制主体、管理流程不同而不同。依据科技报告质量衡量标准,分科技报告编写质量评价和科技报告科学性评价。科技报告编写质量包括元数据信息质量和原文文本质量两部分,评价标准依据我国关于科技报告编写的标准规范。科技报告科学性标准主要衡量其是否专业,评价指标为创新性、详尽性、重现性、应用性。创新性指研究理论或技术创新水平。详尽性指内容是否详尽记录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包含了科学数据、图表、研究方法、技术、工艺等内容。重现性指研究数据、过程真实有效,通过科技报告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可以达到科学研究过程重现的目标。应用性指科技报告所包含技术的应用价值,知识产权情况,商业转化前景等。

图6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标准

四、主要研究结论与提高

科技报告质量的策略

(一)主要研究结论

科技报告能够完整记录科研过程、凝练科研成果、总结科研教训、积累科技资源、传播科技信息,因此科技报告质量至关重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前期,质量参差不齐,格式不规范、技术内容不完整、数据不详尽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技报告在科技资源积累、共享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报告质量现状及原因,梳理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应基于科技报告生产流程,构建融入科研管理流程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申报、立项、执行、验收的各个环节。

2、将科技报告撰写主体、管理主体、评价主体等质量控制主体行为纳入统一的科研管理流程,实现科技报告呈交、审核、评价行为在同平台的有效衔接与统一。

3、构建以科技报告编写质量和科学性为内容的质量控制标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主体在科研管理流程中根据对应评价指标和权重实现对科技报告的精细化评价。

(二)提高科技报告质量的策略

1、加强宣传培训。相对论文、专利专著等,科技报告尚为新事物,对科技报告重要性认识需要过程。通过宣传培训可以提高对科技报告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作用的认识,从而消除科研人员认为增加工作负担以及担心技术泄露的顾虑。只有从心理上完全接受科技报告,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我国科技报告知识产权管理尚不完善,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管理机制才可以消除撰写者担心技术泄露、影响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而将技术内容弱化,甚至忽略核心技术等顾虑。

3、建立科技报告承认机制。承认并确立科技报告在项目评审、绩效考核、人事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作用。对质量优秀科技报告的作者给予奖励,并同论文、专利、专著等成果一样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指标,科技报告质量可作为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以及课题组成员科研水平等评价指标。通过提高科技报告本身影响力,提高撰写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与科研信用结合。科技报告质量可以直接反映科研人员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诚信,如果科技报告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如抄袭、造假等,作者将被列入全国科研失信行为名单,从而影响责任主体再次申请或参与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资格。科研信用将成为影响科研人员科研生涯的重要因素,从而倒逼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的科技报告。

作者:许燕、麻思蓓、郑彦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技报告服务中的著作权平衡策略研究”(17BTQ)

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2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