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深度怎样进行科学的藻相管理续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6/21

藻相管理

往期回顾:深度好文:怎样进行科学的藻相管理?

前两期讲了什么是藻相?今天给大家分享怎样管理藻相!

1.从两方面改变传统的搭配鲢鳙的放养模式:

⑴一次投放一种规格改变为一次投放大小两种规格,特别是鲢鱼,除了1~2两左右/尾规格外,再增加放养大规格鲢鱼,增大对藻类的滤食能力。郑州等北方地区光照时间长,五、六月份光合作用旺盛,藻类增殖生长很快,原传统模式此时鲢鱼苗种小,滤食藻类生物量小,容易造成藻类泛滥,生产养殖中不得不频繁施用水体消毒剂甚至抗生素杀灭藻类,该行为又严重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系统。

养殖中后期可视情况将大规格鲢鱼捕捞出售。

⑵加大鳙鱼放养比例。鲢鳙比例5~6:1,是基于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下一级链条,生物量远远小于浮游植物。但生产实践还是实验中,浮游动物不仅仅以浮游植物为食物,除了浮游植物外,适口的有机碎屑和大量的微生物絮团都是浮游动物的食物,浮游动物生物量远远大于原来的预期。在生产养殖中,经常出现浮游动物泛滥,频繁施用各种杀虫剂杀轮虫、杀枝角类或更大型浮游动物,疲于奔命,人为杀虫剂杀灭浮游动物又破坏了与藻类之间合理协调性。

养殖户之所以频繁施用各种杀虫剂杀轮虫、杀枝角类或更大型浮游动物,理由都是说这些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耗氧,必须把它们杀死。其实水生动物(包括养殖动物),它们在池塘里耗氧量所占的比例不大(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活”的水生动物),其中浮游动物所占的耗氧比例更小,怎么把池塘大量耗氧的罪魁祸首归罪于浮游动物?而要将它们用杀虫剂杀死,再说杀死的这些浮游动物,从水中蒸发出来了吗?死的浮游动物在水中腐烂分解不是更耗氧吗!

2、打破水体上下分层,促进上下水体交流,促使底泥再悬浮再释放。这是进行科学的藻相管理最佳的管理措施,具体不在此详述。

3、通过pH变化来管理藻相

晴天下午,pH过高,高于预期,或pH昼夜变化幅度过大。说明藻类繁殖过于旺盛,即将形成了藻类水花。往往是蓝藻爆发的前期征兆,其他藻类种群增值生长受到了限制,单一蓝藻增值过于旺盛。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施用水体杀毒剂,适当控制杀灭一部分蓝藻,同时定向培育其他藻类,避免蓝藻爆发。

晴天下午,pH该高不高,低于预期,或pH昼夜变化幅度过小。说明藻类光合作用疲弱,藻类已经老化,失去活性,即将大量死亡。此时如果不采取对应措施,就会发生“倒藻”现象,“倒藻”现象对水质管理的副作用很大。采取的措施就是施用藻类营养素配合以芽孢杆菌、硝化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施用1~2次。

一般不主张使用消毒剂杀灭蓝藻这项措施,水体消毒剂全池泼洒具有普遍的杀藻杀菌作用,它不会有选择的杀灭所谓的有害藻和致病菌或有害菌,人们常常说要注重预防,定期泼洒消毒剂,杀灭有害藻和致病菌,这只是忽悠人的,自欺欺人。使用水体消毒剂杀灭部分蓝藻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具体做法:在蓝藻形成优势种群的前中期,适时施用水体消毒剂,杀灭部分蓝藻,施用方法,晴天在池塘下风处,按照计算剂量,将水体消毒剂溶化成水剂泼洒,泼洒占池塘面积五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一般来说,随波逐流处在下风处的蓝藻多是老化失活的,此时控制杀灭一部分,有利于藻相平衡和稳定。

从来都不建议全池泼洒抗生素,一是大量杀灭水体细菌,不利于池塘自净能力;二是藻类杀灭过于彻底,就相当于“倒藻”,副作用太大,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起来很慢很难。

施用水体消毒剂后应及时做好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一般隔1~2天之后,采取施用藻类营养素配合以芽孢杆菌、硝化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施用1~3次。定向培育其它藻类以及增加补充池塘水体的微生物分解能力。

文章选自《生态养鳖新技术》一书并作添加完善

来源:渔愉鱼作者:蒋发俊等

扫描(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3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