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新冠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和“总要求”:总策略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方针是动态清零。总要求是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2.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属地、部门、单位、个人。
3.疫情防控“五张网”:防控责任网、基层社区网、入口道口防控网、医疗救护网、物资保障网。
4.传染病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是指采集传染病危险因素、病原体、相关症候群、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等传染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多个关键节点的数据,及早地判别出传染病可能增加的流行风险或已出现的苗头并发出预警信号。
5.常态化疫情防控“三不变”:领导不变、组织不变、人员不变。
6.冬春季疫情防控“四个风险点”:境外和国内高中风险地区疫情输入、入境冷链物品疫情输入、集中隔离人员传染、医疗机构院内交叉感染。
7.冬春季疫情防控“三项措施”:多渠道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机制、疫苗接种、公众个人防护。
8.两节期间疫情防控“三减少”: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减少旅游风险。
9.元旦春节期间疫情防控“三加强”:加强个人防护、加强乡村管理、加强定点诊治。
10.疫情防控“重点场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容易爆发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如车站、机场、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健身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农贸(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影剧院、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商品展销与售后服务场所,宗教活动场所等。
11.疫情防控“重点机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容易爆发聚集性疫情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监管场所、学校、托幼机构、培训机构等。
12.疫情防控“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暴露风险高、传播风险大、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移民、海关、市场监管系统一线人员,警察、保安、环卫工人、保洁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快递外卖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水电煤气等工作人员,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儿童、伤残人士等人群。
13.疫情防控“特定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事病例(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转运、尸体处理、环境清洁消毒、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区及医学观察场所、卫生检疫、进口冷链货品生产搬运销售等工作的人群。
14.重点场所和重点人员管理“两集中”和“四固定”:“两集中”指相关作业区域集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四固定”对作业人员、作业场地、生产设备、休息区域做固定。
15.疫情防控重点场所“两站一场一码头”: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和轮船码头。
16.评价防控成本效果的“四个维度”:一是评价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二是成本效率,三是成本效用,四是成本效益。
17.高风险工作岗位人员“N+7+7”闭环管理:工作周期N天+集中隔离期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
18.高风险工作岗位人员管理“四件套”措施:实施工作地与居住地“两点一线”闭环管理、集中居住、高频次核酸检测、全程疫苗接种。
来源:武威疾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