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管理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课程目录
第1章 管理概述
1.1 考点难点归纳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沿革
2.1 考点难点归纳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管理环境和社会责任
3.1 考点难点归纳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决 策
4.1 考点难点归纳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计 划
5.1 考点难点归纳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战略管理
6.1 考点难点归纳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组织设计与运作
7.1 考点难点归纳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8.1 考点难点归纳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人力资源管理
9.1 考点难点归纳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领 导
10.1 考点难点归纳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沟 通
11.1 考点难点归纳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激 励
12.1 考点难点归纳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控 制
13.1 考点难点归纳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企业创新及新理论
14.1 考点难点归纳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试看
第1章 管理概述
1.1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的含义 ★★
管理(management)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
(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要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既强调效果又注重效率。强调效果即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不浪费资源;注重效率则重视“正确地做事”,即做那些可以实现目标的工作活动。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对比如图1-1所示。
图1-1 管理的效率和效果(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考点二:管理的职能 ★★★★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尽管对于管理职能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管理活动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
(1)计划(planning)。指管理者设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战略,并制定方案(开发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动。计划是管理的起点,确定目标和方案是计划职能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实施决策的保证。
(2)组织(organizing)。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负责安排和设计(建构)员工的工作,即决定需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谁来做。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3)领导(leading)。指管理者与别人一起工作,通过人来实现目标。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下属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等。
(4)控制(controlling)。指监管、比较和纠正工作绩效的过程,以确保工作按照计划进行。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从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从横向看,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
(5)创新(innovating)。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表现出来。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体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尽管在理论上各项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但现实中的管理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的。组织中的各项管理活动在时间上彼此重叠,在空间上相互交织,有机关联在一起。很少有管理者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只从事某一特定的管理职能,他们往往同时进行着若干种不同的活动。
考点三:管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
(1)管理的二重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它是客观存在的。管理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a.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
b.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也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2)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即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
(3)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①管理的二重性互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
②管理的二重性互相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考点四:管理者及其分类 ★★★
管理者(manager)是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人。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部门群体的工作,或者监管某个人,而且还可能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动,甚至组织外部人员的活动。
在传统结构(多为金字塔型)的组织中,管理者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类,见表1-1。在结构松散的组织中,管理者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尽管有人必须担任管理者角色。
表1-1 传统组织中的管理层级考点五: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要求 ★★★★
(1)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的十个管理角色可以分为三类: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见表1-2。
表1-2 管理者的角色(2)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提出,管理者需要三种关键的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见表1-3。这些技能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表1-3 管理者的技能图1-2 不同管理层级需要的技能考点六: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
(1)科学性。指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揭示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
(2)艺术性。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工作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管理者如何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艺术和领导艺术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败。
(3)两者的关系。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管理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②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有灵活的技巧。
③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④要保证管理实践的成功,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
考点七:管理的基本原理 ★★★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管理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适度原理。
(1)系统原理的要点:①整体性原理;②动态性原理;③开放性原理;④环境适应性原理。
(2)人本原理的要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3)责任原理的要点:①明确每个人的职责;②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③奖惩要分明、公正、及时。
(4)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最佳管理效益,即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效益”包括:①量——效率,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②质——有用性,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各项管理活动都要始终围绕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益,使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资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产出最佳的管理效益。
(5)适度原理的要点:管理者在处理组织内部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直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