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企业的社会信息流动机制
杨秀丹,齐小英
摘要
社会信息在企业创新主体中的流动机制影响着企业创新价值链的形成。从企业组织单元、单元之间及其与信息的互动关系出发,提出创新价值链中制造业企业新的信息流动路径,并借鉴创新价值链三阶段模型建构制造业企业“信息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增值”流动机制框架,详细分析信息流动路径构成以及信息转化、增值的模型表述和参数选择。以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需求为主,制造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各主体的吸收和转化机制与主体定位、知识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流量密切相关,并影响着制造业企业创新和信息融合的流动路径、方向和判别方法。
关键词:创新价值链;信息流动;制造业企业
作者简介
杨秀丹(—),女,河北乐亭人,博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社会、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信息行为的河北省企业家能力提升研究”(HB18TQ)
一、引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竞争加剧以及新冠疫情的出现,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迎接各种内外部的挑战。由于企业内部关键职能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尤其是研发、制造、生产、物流、政策等资源与信息配置效率存在问题,导致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未能实现数字化投资的价值。制造业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产生、获取和转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流动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创新环节。信息流动是信息能够再生产、利用、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合理的信息流动路径与传递方式不仅导致信息流动效率与信息共享程度过低甚至会出现信息孤岛等问题,从而无法满足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对于信息高效流动的需求。因此,优化信息流动路径和传递方式是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创新而言,信息需求是企业创新链条中信息流动的起点,而信息增值和赋能则是企业创新链条中信息流动的终点,这样的信息流动系统是开放、非线性和不断涌现新价值的复杂系统。制造业企业创新中的信息活动属于社会互动的信息实践,企业获取、处理、反馈的信息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在企业创新全过程中外部社会与从事创新活动组织内单元不断地交换着各种信息,即进行以信息为核心的社会互动。本文所研究的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是企业把握信息流动方向,调节和控制信息流动速度的基础,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一直以来是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社会信息在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探寻社会信息流动的机制,识别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信息流动薄弱环节,不仅能在理论上丰富企业创新和信息流动相关研究,也可以为制造业企业准确理解创新与信息关系从而更好建构自身创新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二、创新价值链与信息流动的概念界定
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ValueChain,简称IVC)是Hansen和Birkinshaw于年提出的关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一般框架,是分析企业创新活动的结构分析工具。IVC中的创新活动包括获取知识、创新过程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以及在这些阶段进行的关键活动。通过构建IVC空间,企业可以识别并了解自身创新过程的优缺点尤其是薄弱环节,从而确定每个阶段中有助于增强或限制创新能力的因素,突出显示创新过程中潜在的战略和政策重点,以便企业明确每个创新阶段所需的能力以及能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信息流动(InformationFlow)至少有两种语义,一是“信息流”,二是“信息流动”。“信息流”最早由罗杰斯在传播学领域提出。图情领域认为“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和传递等过程,信息流具有时效性、依赖性、可加工性以及共享性。企业管理则认为虽然当代管理已经从物流和资金流转到信息流,但信息流还未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信息流只是作为管理者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中介。“信息流动”则是指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运动。虽然二者都有“信息的流动”的意思,但是,“信息流”偏向信息流动的静态形式,“信息流动”更强调其流动的动态过程。情景语义学将“信息流动”定义为以行为为载体的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变化的认知。
在一定意义上,任何组织的创新活动都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社会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行为会驱动信息在组织部门间以不同创新行为为载体进行情景化的流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信息增值。对于任何社会组织而言,良好的信息流动都具有相关性、及时性和清晰度。社会组织不断持续的决策驱动了信息需求,也不断要求及时提供信息。社会组织对信息的获取会促进其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互动,也有助于揭示社会信息流动在解决不确定性和帮助组织决策方面的作用。当社会组织处理应急问题时,信息流动可以促进其关键部门之间的相互适应。但当社会组织部门之间的差异很大时,为促进信息流动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则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成本。面向组织创新过程的信息在部门内部、部门间、系统内外进行循环往复的运动和传递,由部门间、组织内外部及外部环境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不同,信息的流动方向、流动速度以及流动过程也会不同。信息流动模型往往涉及层次、阶段、机制和模式。信息流动演化阶段根据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信息转移、信息整合、信息进化。信息流动从时间、扩散和知识体系看,呈现出螺旋发展模式,信息的扩散速度和知识体系量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并影响着如何解释信息流动的变化。
目前看来,企业信息流动层次主要涉及三个级别,分别是企业内部如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间的信息流动;企业与行业上下游组织(包括供应商、客户等)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动;企业与经营环境中其他外部人员组织如监管部门、咨询机构、新闻媒体之间的信息流动。面向创新的企业信息流动研究以微观或者宏观层面的研究为多,缺乏从中观层次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流动和处理进行研究,本文将基于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访谈、社会信息处理(SIP)理论和创新价值链中的信息转化模型,对创新价值链中的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信息吸收和转化的流动机制和路径展开研究。
三、创新价值链中的制造业企业社会信息流动路径
(一)制造业企业社会信息需求与信息活动
本文以5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制造业企业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这5家企业规模覆盖小、中、大三种类型,经营业务涉及医疗、汽车、水泵及通信领域。其中,A企业是科研项目孵化的成果,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B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认定企业。C企业是一家外企,其项目部强调只有研发能力强和项目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进入。D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累计申请专利件;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5%。E企业是上市公司,也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每年投入研发至少占销售收入的25%,累计申请专利已达件。此外,E企业拥有北京、杭州两大研发中心,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的技术研发员工数量超过50%。
表1访谈企业信息
说明:专利数据统计日期为年9月7日。
通过访谈发现,制造业企业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创新中的信息需求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内容的变化上。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IP)认为,在结构上,企业信息需求并不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是需要多源异质全面的信息;在内容上,信息需求由内外部要素(如环境、合作伙伴以及任务不确定)所决定。
企业内部部门的信息流动不仅使企业的知识型资产得以收集和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维持着企业与外界的沟通通畅性,整合和加强了企业上下游厂商间的信息共享。但是,除了供应链信息之外,制造业企业对于获取行业的监测信息以及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信息的需求更大。在访谈中,A企业和B企业作为小企业,对技术信息的需求特别大;C企业作为外企,最需要的是本地政策法规、基建和人才库等信息;D企业和E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最需要专利信息、竞品信息等。换言之,制造业企业创新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