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已经被后人广泛运用到实践中。今天的很多管理理论也来源于科学管理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受其影响演变而来的。在20世纪初期,泰勒出版了名为《科学管理原理》的管理巨作,此书不仅反映出泰勒管理理论的精髓,还被当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理经典书籍,而这本书至今已成为人们热衷的经典读物,给管理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其实,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甚至可以说该原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以后,在20世纪初期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这本来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可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劳动效率异常低下。也就是说,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使得劳动效率与当时科技水平以及经济条件“不吻合”。这种情况出现后,引起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注意,他们通过各种学术研究和实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方面的理论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改变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而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成为众多管理人员参考的依据。这个原理得以实施后,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
01
研究人机关系重视劳动效率
泰勒认为,管理人员非常有必要把单位效率作为企业提高劳动效率的研究课题,因为将其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就是“劳动定额”的管理策略。泰勒以搬运铁板为例进行研究,比如企业拥有工人人,工人在工作中自己安排作业,每天搬运的铁板为16吨;通过规范生产过程,实施劳动定额,明确每个工人的工作动作,规定工作时间,规范生产工具,制定出每个工人单位时间的铲装量,相同的工作任务由更少的人员来完成,通过精确计算后,将工人降至人,每日的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升至59吨,而工人的日工资由1.15美元涨到1.83美元,上涨了50%多,工人也很满意,而劳动强度由于进行合理安排,虽有加强,但也是在工人的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范围之内,通过这些安排,企业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本,还让员工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对于管理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02
进行动作分析详细分析动作状况
在实施中首先从执行同样工作的工人当中,挑选出技术最熟练的工人,将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动作进行分解,并用计时器记录下每个动作所花费的时间,然后将其在工作中多余或者不合理的部分排除在外,将效率最高的动作时间加在一起,确定工人完成一个标准化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此外,根据这个标准确定工人一天完成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工人作业的每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掌握,从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现在的许多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思路和做法基本上是脱胎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研究,比如在日本胜利公司的生产线上,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名技术熟练的组装工人正在接受班组长和生产部管理者的测试,测试的内容是每一个组装步骤所花费的时间。首先,工人拿起液晶电视的基板,将其安置在塑料面板上,班组长手中的计时器上显示为4秒。紧接着,工人手拿电动螺丝刀,将基板四周20多个螺丝钉固定在面板之上,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为秒。随后,工人将固定好的面板拿到另外一个桌面上进行其他部件的组装……直到最后一颗螺丝钉被安装到位时,用时23分钟。再算上此前的4秒和秒,工人组装一台液晶电视所花费的总时间为27分钟,如果再算上前期的准备时间,组装一台液晶电视的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得出这样具体的时间后,日本胜利公司便进行了改革,并制订出详细的作业步骤和操作流程,最终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该公司液晶电视的产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03
对生产过程主要是工艺路线进行分析
在很多时候,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在泰勒看来,生产中必然会接触到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更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实现高效的管理。
因此在工艺选择方面,要选择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高效率的路径、方法,而判断这个方法好坏的标准是,能让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并找到平衡点。
本文摘自《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
责任安全
创新协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