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探索与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鞍钢宪法”及《工业七十条》等有代表性的成果。年在马洪同志主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同志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该书有60万字,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奠基之作。虽然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学呈现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导向型管理的基本特征,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从无到有的逐步建立起到了探索奠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学首先经历了几年恢复转型,然后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国际化和高速工业化的进程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马洪、蒋一苇、陈佳贵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为推动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我国第一本管理学学术刊物《经济管理》创刊,这本刊物最高发行量曾达到30多万份,为我国管理科学发展的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平台;年9月,由马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开始陆续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国外管理科学名著的系列著作,这套丛书选题范围广泛,既包括美、法、德、日等国家的著作,也包括前苏联、东欧等国的著作,时间跨度涉及到从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容既有宏观经济管理,也有微观企业管理,共有37本管理学名著,影响了一大批乃至整整一代管理学者;年蒋一苇《企业本位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提出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这个机体的细胞,企业这个细胞有活力,国民经济这个机体才能充满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为本位、为基点。这不仅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提供了理论准备,还为面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从企业制度方面奠定了学术基础;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成立(现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这是国内最早的专为企业管理学教育者提供交流、以促进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己任的国家级学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是我国最早设立企业管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和一大批我国企业管理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建院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们一直重视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在探索中始终坚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企业管理学的指导地位。早在年10月22日,蒋一苇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而努力》的文章,一方面指出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世界上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整的“现代管理学”,管理还具有社会性和国情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通过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和学习国外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创造,要“学”中有“创”,以“创”产“新”,从而创建一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和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这应该是国内最早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文献。
二是重视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的系统性,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