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是在年新吉林大学组建后由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吉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长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院长寄语
院长:王慧远
院长寄语
学院概况
材料学院下设5个系,分别为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和材料加工工程系。学院现有4个本科学士学位授权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包括材料物理专业和材料类专业,材料类专业由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构成,自年开始,学院按材料物理专业和材料类进行本科招生。材料学院具有学科齐全、理工结合、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等特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以立足东北,面向汽车、轨道交通制造业为特色。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材料物理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别成功入选年、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79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以及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学院通过引育并举,不断优化完善人才队伍,逐渐形成了一支整体水平高,年龄、学科结构合理并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原校长李元元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郑伟涛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蒋青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连建设教授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姜启川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慧远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鄢俊敏教授
学科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涵盖“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学”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吉林省重点二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工程一期、二期和“”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我校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最好名次第37名)的两个学科之一。在年吉林大学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评审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高峰学科(第二名),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
先进金属材料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
材料物理与化学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
吉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
科学研究
学院在材料科学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学院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课题、杰青项目、优青项目、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20余项,共获经费超2.5亿元。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12项。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超千万横向项目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余篇、发表CNS及其子刊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在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车用工程材料、薄膜理论、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机理、超塑性与塑性精密加工、汽车现代成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些成果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流学科优势特色
获奖证书
学生学术海报获奖作品
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科学素养与工程素养(双核心素养)养成教育,注重创新型实践教育模式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为深化国际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学院同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3+2”、“2+3”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分别签订了“3+1+1”联合培养协议;研究生实行多种形式的贯通式培养,每年派出研究生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年,学院组织超过10%的学生到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国际学术交流坊活动。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在校本科生1余名、研究生余名、教职员工超过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办学,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材料类专业设置。
日本东京大学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英国剑桥大学短期授课项目
学生代表与教务处领导交流座谈
毕业典礼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本科学生在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实习
专业实习
课外活动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开放性创新实验以及各种学科竞赛。
学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以“阳光爱心学校”为社会实践载体,开展党团日活动、社团杏花节、合唱比赛、辩论赛、素质拓展等主题活动,并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年,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获得国家级立项25项,省级项目24项,校级立项55项,参与人数人,申请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了推进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外探究性实践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先进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学年,学院共开设了46项开放性创新实验,共有多名学生参与了实验项目的训练;此外还有共计余人参加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大赛、“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年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为35项,二等奖以上奖项19项,在为学院赢得荣誉的同时,学生们也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永冠杯”铸造大赛获奖师生
创青春“挑战杯”获奖师生
我院本科生在第三届“青年之声,青春创客”总决赛中获奖
我院师生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挑战赛中荣获金奖
社会实践活动
团日活动
新年联欢会舞蹈表演
学生拔河比赛
学院十佳大学生颁奖典礼
学院十佳班级颁奖典礼
学生就业
学院本科毕业生可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也可到与材料科学(工程)相关的国家机关、研究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从事技术管理、科研及教学、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材料检测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届学生中,出国占7%、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数量约占学院毕业生总数的45%,就业学生中就业率高达90%。
专业(类)介绍
自年起学院按“材料物理专业”和“材料类”进行本科招生。
材料类招生,学生入学后按材料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3学期结束后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
材料物理
材料物理专业成功入选“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培养目标
基于“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育人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业界精英。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材料应用等领域从事生产、研发及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材料研发及加工制造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较好的材料设计知识、工程应用分析能力和良好的科学及工程素养,预期能够在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选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A、原子物理学A、凝聚态物理、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物理学ⅠⅡ、量子力学A、热力学统计物理A、金属材料学、普通化学、X射线学、高分子科学、专业导论、纳米材料导论、专业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科研训练、学年论文、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验等。
材料类
材料类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金属材料工程模块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模块进行培养。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性能检验、生产制造、管理规划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自我完善和实践创新以及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经过5年的工作,毕业生具备工程师及同等职称以上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
①金属材料工程模块
材料科学基础B(双语)、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性能与表征、物理化学F、金属材料学B、固态相变原理、凝固和组织控制原理、材料热力学(双语)、先进热处理技术及装备、复合材料学B、表面工程等。
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模块
材料科学基础B(双语)、材料工程基础、有机化学G、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B、聚合物成型原理及工艺、聚合物成型加工设备及模具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于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富有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质量检测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B(双语)、材料工程基础(双语)、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性能与表征、结晶学基础、物理化学F、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粉体工程与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矿物材料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成功入选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入选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毕业生能够在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冶金、焊接工程、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超塑性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跨文化背景及国际视野下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成为材料加工制造领域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业务骨干。
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B(双语)、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塑性成形模具数字化设计、材料无损检测、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
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9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