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邀请到的是三跨一战考上中科院心理所的茅非,他码了这篇近万的文章,过来找我说希望能帮他转载一下。我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经验是不可传递的,但是信息可以。
对小鹿来说,已经很难再提笔写关于考研的文字了。但是我知道,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所以接下来几次推送会放一些热乎的18届考研经验贴。
我被茅非字里行间的虔诚与耐心打动(更多的还是被字数吓到),相信你们看了之后便会觉得,能写出这样一篇经验贴的人,平日里也一定是个认真细心的人。
我的心理学考研经历
文/茅非
三跨一战,辞职备战半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已录取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这几天看了不少考研的经验贴,总是犹豫着要不要写。
首先是我的分数没有到以上,73-76-,并没有很大的底气给大家做分享。
其次我的经历并没有很出色,我怕我写出一些并不是大家都需要的建议,同时担心自己把“二等建议”上升为“一等建议”(即是说,尚有更好的建议,但是我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以为我的建议是一等的)。
三是很多东西是不可证明的,只是很多人都说应该这样做,然后有人成功了。成功的结果并不能证明这样做就是必要的。典型例如:“专业课暑假前起码要复习完一轮”等等。这种难以证明性,很容易被人们当作已经得到实证的真理而传播开来。我想我应该也难以摆脱这种困境。
考研整个过程中,我们在做正确的事的同时也会做一些错误的事。我相信大部分人难以做到一整年的复习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对的。尽管这个猜想难以得到实证,我还是想在开头提醒大家,你看到的是构成学长学姐成功上岸的众多因素,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因素都是合适/高效/正确的。
我也犯了很多错——但是我不一定能把错从对中分离出来。
赫伯特-西蒙提出过“满意决策”(经管类、心理学的同学对此不陌生吧),我觉得很能形容我:人是有限理性的,我们不要去追求最优决策,而要去寻找满意决策。考研方法和各种细节经验太多了,与其一个个对比,不如在遇到一个你觉得可以的方法时,就即刻实践。
我希望大家看这篇经验(我更想叫做我的经历)的时候,也能带着批评的眼光,多加思考,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为什么考研
择校择专业经历
学习方法和作息时间
政治英语经历
专业课经历
推荐书籍
1
「为什么考研」
(本节献给和我一样辞职考研的同学)
我年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的想法,始于年四月。
在那之前,我在北京某公司待了七八个月,公司可能打算把我培养成地区负责人,但是我对此并不感兴趣。而且我不太适应每天汇报总结工作(有时候就像是肚子里没货还要强行蹲坑应付交差的情景)、每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