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1-7-24

“玄学”名义再考

——兼及“玄学”在哲学语境中的形态问题

白欲晓(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1

摘要:“玄学”之名最初出现于南朝,随着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发展演出新义。“玄学”一开始为南朝官私之学的名称,其设立与宋文帝“留心艺术”相关,重《易》之占筮与神道设教,不排除有佛道二教的内容。国子学的“玄学”立有王弼《易》,但无文献证明有《老》学、《庄》学内容。以“玄学”指称魏晋南朝一期学术思想,是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实现的。“玄学”语义的现代衍变,经历了由传统语义向哲学语义转换的过程,其结果是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指称“玄学”。这既影响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及对其哲学形态的把握,也体现了以西释中的紧张与调适。

关键词:玄学;魏晋玄学;名义考辨;哲学形态

思想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完善

潘天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1

摘要:哲学践行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应用活动,而思想分析则是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来澄清人们信念的一种哲学践行模式,其方法论和原则是基于分析哲学而发展起来的。在当今技术社会里,人们的精神问题在不断增加。这些精神问题不仅包括个人的痛苦,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因信念分歧引起的争端或冲突,而思想分析能够用来帮助解决或者缓解人们的这些心理或者精神问题。思想分析理论有其局限,为了提升思想分析的有效性,应当修补它的不足,使其能够应对更多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分析;哲学践行;分析哲学;苏格拉底式对话

哲学践行:哲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学院到生活

——马里诺夫教授访谈录

丁晓军(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美]娄·马里诺夫(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哲学教授,哲学博士)/17

摘要:哲学践行,又称哲学咨询与治疗,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欧洲兴起,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哲学践行者以哲学理论和方法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困境与问题的普通人提供帮助。娄·马里诺夫是哲学践行在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开拓者和推广者之一。通过对马里诺夫的哲学践行之路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哲学践行者可以诉诸不同的哲学史资源,他们对于哲学践行的目标与方法、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以及哲学践行对人们过上良善生活的作用等核心问题都可能有着不同的个人创见。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澄清和说明,马里诺夫与全球范围内其他卓越的哲学践行研究者一同为哲学践行的初学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院教育与机构培训,推动哲学践行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哲学践行;哲学咨询;哲学治疗;心理咨询;人文治疗

达尔文还是尼采?——论“五四”前后鲁迅“生存”观念的变化与原理

孙尧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25

摘要:在鲁迅“五四”前后的诸多论述中,“生存”是最为核心的概念。鲁迅对“生存”的重视和使用辐射到了诸多议题,他既用之改革家庭,又以之作为反传统、革新思想的依据。虽然鲁迅在进化的语义中使用“生存”,但他把生物进化论与意志论融合起来,显示出他并不是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意义上使用“生存”。是鲁迅误解了进化论吗?鲁迅频繁引用尼采阐释进化,通过梳理科学史可以发现,尼采与进化论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关系。鲁迅正是接续了德国学者对生物进化论的讨论,这改变了他论述“生存”的方式,为其界定“生存”概念提供了新的原理依据。

关键词:鲁迅;达尔文;尼采;进化论;意志论;生存

语料库辅助下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研究

傅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吴赟(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博士)/34

摘要:译介效果重在探寻跨文化语境下读者接受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区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搜集、语料库辅助下的主题词分析和褒贬程度量化分析,结合文本细读,发现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具有矛盾统一体和多维差异化特征。余华“实验派”的创作标签对于专业读者而言更有意味,其蕴含普世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相对成熟多变的文风分别构成了跨文化视角下文学审美价值的内核和表征。普通读者通过融入个人感悟的诠释和强烈的共情体验,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有关“家庭”“苦难”“生死”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作者个人哲思的差异化认知。

关键词:译介效果;余华;中国当代小说;读者;语料库

从文本到修辞:论解构主义阅读策略

郑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46

摘要: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作者”消失形成巨大的话语空场,激起了无数有关文本阅读的理论战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对各路思想的吸收借鉴和翻转使用。通过文本-修辞-阅读的视角递进分析,可以发现解构作为阅读策略不仅囊括了哲学与文学的互释,能指的自由游戏,还注重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揭示阅读的双重效果以及修辞的运作机制,因而具有一种不断推进和自我增强的阐释力量。

关键词: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文本;喻说;反讽

吴闿生《左传微》与桐城“义法”的延展

方盛良(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54

摘要:吴闿生是桐城派晚期的代表人物,所著《左传微》继承了桐城派从《左传》中阐释义理和文法的传统。其借用纪事本末体例,改变以往分年割裂的做法,加重了文法分析,提供了新的义理解读可能。其提出的文法“四端”与“正言若反”“诡词”等,从章句层面具体而微地评点《左传》,证明文法在阐释义理之外还具有自身的文学独立性。这些与吴闿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