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地区腾起一阵蘑菇云,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过程。国人欣喜,世界震惊,而几年如一日辛苦研制的科学家更是激动涕零。
在众多工作人员的庆祝声中,一位身穿中山装的男子却擦干眼镜上的水雾,转身埋进高摞着的资料书和草稿纸中。他就是国内外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没有钱学森,中国国防实力的增强至少要晚上十几年的时间!”
钱学森
这是国人致于钱学森最高的赞美词,但世人只知钱学森回归国家后的贡献,却不了解他以凡人身躯对抗美国政府的付出与遭受暗杀的困境。尤其是那趟险象环生的回国之路。
如果没有那封神秘电报,钱学森或许已经葬身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了!
那封神秘电报是谁发来的?钱学森又如何躲过重重暗杀风波呢?
美方的挽留与恐吓
钱学森
“绝对不能让钱学森回去,他的存在相当于五个陆战师。”
美海军次军长金布尔在得知钱学森想要回中国的意向后生气万分,甚至还提出宁可枪毙钱学森,也绝对不能放他回去为红色中国的崛起服务。
对于高呼“自由主义”的美国而言,一旦牵扯到利益,那就不再是“科学无国界”,而是“科学家有国界”。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而钱学森的漫漫回国路也因此拉开了序幕。
钱学森
首先是美军的无数次警告,要求钱学森立即停止这种想法,并承诺留在美国后会有丰厚的薪资待遇。但钱学森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说:“我的祖国已经解放,它需要我,我必须回去效力。”
彼时,导师奥多·冯·卡门劝说道:“你回到中国,不亚于从发达城市回到落后农村,你的才华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
钱学森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哪怕回国种苹果,我也愿意!”
然而,钱学森的赤诚丹心在美国政府看来却是危险的讯号,他们见利诱不成,决定采取实际手段,将钱学森牢牢控制住。
年,美国政府编造钱学森“触犯”美国律法的谎言。称他是共产人士,并指控他们一家的托运行李中有大量军事资料。
图源网络
美国简单粗暴的逻辑,利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钱学森送进了暗无天日的监狱中。
“在那15天里,看守人员每隔15分钟就会开一次灯,我无法休息,更没有胃口。”
钱学森的回忆依旧含蓄,但妻子蒋英在四处奔走筹集到美元保释金后,迎他出来时痛哭流涕的场面,诉说着钱学森遭受的非人待遇:“他足足瘦了30磅,甚至出现短暂失明。”
钱学森
不过,即便美国政府威逼利诱,但钱学森的回国心却一次比一次坚定。与此同时,中国也看到了美国强制扣留钱学森的野心,并积极准备营救计划。
年9月,美国迫于国际舆论,接受了中国提出的11名美国飞行员“置换”钱学森的要求。钱学森得知消息后与家人相拥,满含泪水地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
钱学森
但是,美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行事风格,怎么会让脱离掌控的钱学森安全回国!他们虎视眈眈,暗地里筹谋着“暗杀行动”。
而钱学森与美国政府高层纠缠数年的经验,也预料到这趟回国之旅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但实际情况更加严峻,甚至还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件。
轮船上的明枪暗箭
在上船安定后,钱学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妻子蒋英也时刻观察着周围的异常,甚至还叮嘱道:“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我们要首先保护你们的父亲钱。”
钱学森
正在布满紧张气氛的时刻,钱学森收到一封电报,署名是钱父钱家治。上面写道:盼望儿归,切勿下船,届时会派专人在车站迎接你。
钱学森有些捉摸不透,因为这封电报与父亲之前写信的语气口吻截然不同,甚至还带着一丝警告。但他谨遵电报内容,放弃在轮船停靠的泊口下船的想法,自始至终都呆在船上。
钱学森
然而,偌大的轮船上依旧危机四伏……
“你回国后会不会从事喷气飞机与火箭的设计?你是共产党吗?”
这位提出问题的菲律宾人声称自己是美联社的记者,想要做钱学森的独家报道。但是,钱学森却从简单的两个问题中看出了端倪。
钱学森
一旦回答“是”,此言论会将他扭曲成“间谍”,而美国借此由头,谴责中国,并要求他“认罪伏法”。
钱学森看透般地回答:“我想你不够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他们是一群怀有高度理想的人,我恐怕还不够格。”
“记者”见套话不成,只得讪讪离去。但一路上有不同人依旧上前搭话,而钱学森不管对方是好是坏,一律滴水不漏地作答:“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时间到了,我应该回家去!”
钱学森
年10月8日,钱学森与家人抵达香港。他们没有停留,径直坐上飞往深圳的飞机,几经辗转后终于抵达北京。但他依旧顾不得疲惫,驱车赶到天安门广场。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身处祖国大地的真实感让钱学森抑制不住地痛哭。他哽咽地说:“此后,我会把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国家,我和祖国再也不会分离。”
不过,在回国的喜悦情绪中,钱学森还有一件迫切需要确定的事情。
钱学森
“父亲,我已经平安归国,多谢你发来的电报叮嘱。”
“吾儿归来甚是喜悦,但我不曾发过电报,最后联系是你在美国时的来信。”
他恍然大悟,说:“难道国家在暗中助我吗?”
钱学森
但是,当时的钱学森很快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哪有心思细细追寻。直到尘埃落定50多年后,关于他回国时史料记载公布于众,众人才得知那封来历不明的电报竟然是我国外交部所为。
一人安危,多人牵挂
因为对于发展初期的中国而言,国防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与苏联的逐步断交,让国家领导人深感:必须要有自己的科技人才,才能发展长远。
钱学森
所以,那些留学海外的青年志士是我国无论如何都要保住的小火苗。但是,由于国际地位及各种因素限制,我国无法调遣相关人员护送钱学森归国,但还是将切勿下船的情报传递了过去。
但是,钱学森安全抵达中国并不意味着危险解除,那些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发展的各方势力,怎么甘心轻易放手!
钱学森
年,北京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投毒事件。幸好发现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力,并着手派人处理。
经过对特务的审讯后,得知这背后是蒋介石一手策划。
原来他溃逃中国台湾后依旧幻想着“反攻大陆”,尤其是看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要蠢蠢欲动,动起了黑手。
钱学森
虽然这次发现了此次暗杀行动,但“敌在暗,我在明”的局面对我方依旧不利,而一场“每日特务”的暗杀行动也悄悄浮出了水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有两个特殊的机构,一个是北京公安一处,别称“帝国主义调查处”,专门监管西方特务行动。另一个是公安四局,被称为“原子能保卫局”,负责“两弹一星”部门的安全工作。
钱学森
这天,北京公安一处的侦查员张文奇被叫到公安四局开会,领导寒暄过后,说:“我们发现北京城内有美日间谍,意欲对科研所图谋不轨,但具体情况需要你调查清楚。”
张文奇领命后抽丝剥茧,终于弄清楚了日本间谍在北京城内的脉络与计划。他们寻机攀上了钱学森妻子的母家,想要借着探亲之名,给钱学森下毒。
调查清楚后,张文奇向北京四局复命,将这群窝藏祸心的日本间谍一举歼灭。并将调查情况悉数报告了中央。
钱学森
毛主席得知后焦急万分,说:“想尽一切办法,确保钱学森的安全。”
周总理非常认同主席的想法。他思来想去后,决定给予钱学森国家领导人规格的安全护卫工作。首先是配备专门的厨师,再就是警卫秘书。
钱学森一向不喜欢借着贡献谋福利,但也清楚中央的用心,最终收下了这几名工作人员。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钱学森
警卫刁九勃参加过抗美援朝,不仅军事格斗素质强,而且胆大心细,非常适合“保镖”这份工作。
无论是外出工作,还是在家休息,刁九勃都寸步不离地跟随在钱学森的身边。要是有人想要钱学森,也必须事先经过他的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身边还有一位食物化验员,叫段恩润。
钱学森
无论是家人还是访客,所吃或所带的食物必须要经过严格化验后才可食用。为此,国家还特意筹建了一所食物化验室,不仅有高倍显微镜,还有两台从苏联进口的冰箱。
这些层层严密的保护措施,助力了钱学森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沧海一粟,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有信心,将国家的科研水平用12年时间赶上其他国家。”
钱学森
这是钱学森在回国后的第一次在政协会议上作出的承诺。他的鼓励让整个科研所的工作人员都充满了干劲。而毛主席在得知他的雄心壮志后更是激动万分,邀请他参加国宴。
正是因为这场国宴,确定了钱学森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也对他不顾生命安危回国的艰辛给予了高度赞扬。
不过,期间发生的惊喜还是令钱学森猝不及防。
钱学森
“不好意思,这张桌子上没有我的座位号,请问我应该坐到哪里?”
钱学森按照邀请函上的说明找到座位后,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有些尴尬地询问忙碌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望向钱学森,又看了眼座位,恍然大悟地说:“钱学森同志,毛主席之前说要把你的座位安排到另一个地方,您随我来。”
钱与学森与周总理
钱学森忐忑不安地穿梭在席间,在一张写着“1号”的座位前停下。他听到工作人员说:“您就坐在主席旁边。”
在众多刚回国的留学科研人员,得此殊荣的仅有钱学森一个。他有些胆怯,正准备喊住工作人员再另寻安排时,一位身穿中山装的身影走到了他面前。
“学森同志,你来了,坐我身边吧!”
钱学森与毛主席
钱学森循声而去,看见毛主席正微笑着打量他。他受宠若惊,连忙摇头,表示自己未给国家做出贡献,担不起主席的厚待。
然而,毛主席严肃地说:“你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都指望你为国家造出来导弹,好让中国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呢!”
主席的话让钱学森受宠若惊,他眼含热泪,说:“我一定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钱学森
此后,在那个黄沙漫天的无人之处,在无数个伏案工作的日日夜夜,都有钱学森的身影出现。
他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期间更是带领出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为国防事业给予源源不断的发展能量,开启中国国防力量的新纪元。
钱学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诠释着钱学森的一生。但他从未宣扬自己的杰出贡献,只说:“这是任何一个国人在看到祖国遇难时都会做出的选择,没什么值得夸奖。”
钱学森
年10月31,钱学森在北京逝世。追悼仪式简单又肃穆,但前来悼别的人却络绎不绝,而国家更是给予他三军仪仗送别,希望这位终生志在国防事业的伟大科学家能永垂青史,令后世怀念与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