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实证的一代”以孔德实证主义命名,是因为我想纪念孔德这位哲学家;也是因为实证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普遍哲学思考方向,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的,实证主义是这个时代的一般特质。”在孔德的时代,先天概念已经备受质疑,因为康德的先天概念可以使任何人去神圣化一些违背常识的观念。愚昧、残暴、贪婪等观念都可以被权威粉饰为先天不可动摇的原则,例如达尔文弱肉强食的进化论被当作先天原则用在人的身上。这时,20岁出头的孔德出版了一套丛书,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实证的政治学体系》,这本书成了他的一部更大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的一个初期大纲。不得不说,人类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发现,往往由可以完全重新审视世界的年轻人完成。二、观点1、实证主义与前人的不同我们知道康德的先天概念是先天直观无需证实的,它是以代数学与几何学的基本公设无需证实为依据提出的理论。孔德则要求概念必须以事实经验为基础,他说:“任何不能被最后归结为对事实的简单阐明的命题,不论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实在的或可理解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和培根经验归纳理论的不同,培根提出了归纳、总结经验的方法,这与一些抽象概念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孔德是允许理论中有先天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必须能用事实简单阐明。2、孔德的人民不平等说到底人是不是应该完全平的?孔德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做了分析。孔德认为观念只表明思想运动,很明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神学阶段,在其中人们依靠神的原因性力量来解释现象。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它以非人格的抽象力量取代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神性概念。第三阶段是实证主义的阶段,或者说科学的阶段.它只考虑现象之间的恒常联系,而放弃了超出我们经验之外的存在者来解释事物的一切尝试。在前两个阶段的政治结构。他认为神学的阶段产生奴隶制和军事统治的国家。形而上学阶段则必然产生自由民主的设想,以及人人平等之类无根据的教条。孔德相信这些观点必须让位给清楚的科学事实.即人民是不平等的.并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应该说孔德的分析是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出发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历史的前提。在孔德之前较早的年代,人们已经奠定了可以不平等的基础。这是:(1)亚里士多德的批判观念,指明尊重法律下的人人平等,或者说人们违反法律的惩罚是相同的;(2)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平等;(3)斯多噶学派认为人的心灵中存在着神圣的“火”的观念,这是一种自然力量权利的平等。只有在前面三类平等权利都获得的社会里,我们才可以实现人们的财富按效率分配,这时,我们在财富获得上才是允许不平等的。在没有获得以上三项权利的时候,我们要争取以上三项权利的平等。如果人们已经获得了上面三项权利的平等,还要求财富获得的平等,那么社会财富的生产将陷入因为没有正向激励而产生的停滞。这也就是孔德从工商业人士的角度,认识当时人民的不平等的现实合理性。3、孔德的社会学作为法国的思想家,孔德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流血暴力冲突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希望社会可以进行非暴力的改革。他认为社会存在的静力学成分和动力学成分。在社会的变革中静力学成分如家庭、私有财产、语言和宗教,这些成分的基本概念是不能改变的。而动力学成分是这些要素的一些细节,对这些细节的改变就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样,孔德的社会学既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又可以促成社会细节上根据经验需要的不断改变,应该说这种理论非常类似于英国传统经验主义对社会事业的影响。所以,孔德的思想在他生前就在英国有大批的拥护者,而在他的祖国法国却难以被官方认可。孔德相信宗教是让社会学动力学与静力学系统运行良好的关键,但构成宗教的不应当是对超自然的存在者的膜拜,而应当是对人性的崇拜。为此孔德还专门建立了一种人道教,这不仅让我们想起的年前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同样是经验派哲学家,同样是为了工商业人士的现实精神需求而建立宗教。对于孔德抛弃罗马天主教的一切超自然要素而建立它的一个世俗化翻版的企图,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说:“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气氛”笼罩着孔德的宗教,而当“别人可能会发笑时……我们却宁可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这种可悲的堕落而痛哭”。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孔德敏锐的发现了经验派传统哲学缺少对精神和谐统一的追求,孔德能够勇于尝试建立人道教,比起密尔的盲目与无知让人佩服的多。三、影响与意义孔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实证主义理论,为康德倡导的先天概念找到了实证检验的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较为科学的运用一些无法解释其本质的概念,它引导了大批哲学家为理论寻找实践依据的工作。孔德用实证主义建立的社会学,可以看成是经验派哲学单独完成社会管理理论的尝试。他的实证主义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的辛勤努力,他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