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12
白癜风多久才能复查 https://m.39.net/disease/a_9103537.html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1.观点:是由蔡元培提出的,认为教育独立应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评价:是错误的,教育不存在绝对独立性,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其他体系之外而存在。但教育存在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论:

(1)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可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反作用,可以体现出自身发展的特点。

(2)原因: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原理和特点;教育在历史发展长河上有很强的历史性和衔接性,持续性和继承性;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绝对论)

1.观点:以爱尔维修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2.评价: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辨析:人是教育的产物。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犯下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忽视了培养人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实际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产物。所以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人力资本论(第一代人力资本论)

是在西方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和经济关系的理论。

1.观点:由美国的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提出的。人力资本就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但不能被继承及转让。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作用:

(1)对个体来说,人力资本能提高生产率,是收益的源泉,也是劳动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

(2)对社会来说,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3.来源:通过教育和培训训练。

4.要加大教育投资,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5.评价:

(1)优点:第一,人力资本较为科学系统的阐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说明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的同时促进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张力;第三,强调提高人的能力,增进人力资本存量(增强普及教育程度可以增进人力资本存量);第四,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在这一理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相互刺激下,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获得了极大的张力。

(2)缺点:忽略了教育的表征功能,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忽略了劳动力市场本身的特定和划分前提。

(四)筛选假设理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1.观点:由迈克尔·史潘斯提出,认为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可以分为两类:信号和标识。信号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如:学历;标识是先天的,是后天不可以改变的,如:种族、年龄。

2.教育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分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教育具有筛选功能,把人筛选到不同的岗位上去。

3.教育与工资成正相关。

4.教育具有表征功能,教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5.评价:优点:肯定了教育的筛选功能即表征功能;缺点:片面强调信号的筛选功能,否定教育能提高人的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1.代表: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认为教育水平和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前提是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

2.劳动力市场结构主要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部分组成。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工资普遍较高,福利丰富丰厚,工作和培训条件优厚优越吗,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工资低,福利少,条件差,易遭解雇,不公平等特点

3.两个市场具有相对封闭性,很少有流通性

4.一个人能在哪个劳动力市场,与他的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有显著关系

5.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决定因素

(六)再生产理论

1.简介:“再生产”思想最初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后发展出多种理论。法国的布迪厄最早提出来“再生产理论”这一概念,布迪厄与让—克劳德·巴塞朗合著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一书,则使他名列社会学中的“分层理论家”和教育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家”,也成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教育系统控制着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和转换,是支配社会地位的重要体制,也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

2.概念:

(1)文化资本: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如我们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商品和体制状态等(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的好不好是由一定的资本决定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包括地位、权利、背景、人际等]、文化资本[即文化的物质形态的表现,如书;体制形态如硕士学位证等文凭]等。文化资本复制不平等,如父母知识少,则孩子也可能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音乐家的孩子更容易学习音乐知识等,即所谓的代际传递。)

(2)惯习:是一套感知方式、思考、欣赏和行为方式系统,是历史、结构和社会化的产物(惯习也在复制不平等)

(3)符号暴力:以特殊符号暴力来解释统治阶级文化资本是如何通过教育系统复制其专有的特权(甚至在维护社会不平等,让不平等合法化),进而使文化资本的不均符合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如贵族学校、学校中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别)

3.具体观点:

(1)学校教育行为是一种暴力符号,教育内容的选择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文化,具有武断性,因为这种教育内容是通过武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的。教育复制了再生产权力的关系

(2)学校通过暴力符号实现文化再生产。首先,学校强加给学生统治阶级文化,有利于统治阶级子女的学业成功;其次,差异的学校教育,强化了不同阶级文化资本的差异

(3)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再生产。文化资本被制度认可后变成了一种资格,如文凭;通过学术差距转化为社会等级,完成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4)自身身份的认同,不平等的合法化。由于再生产是通过学术等级变为社会等级来实现的,因此社会等级的划分似乎建立在天赋与努力上,从而使这一过程合法化了,而不去考虑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4.评价:

(1)有人认为布迪厄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教育系统分析,发展揭示了一系列隐喻以表达社会和文化分层中微妙的权利和统治关系;并批判精英主义和文凭主义

(2)有人认为该理论在解释正规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动力时有局限性,即不该把正规教育变得一无是处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规格、规模、数量、结构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2)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着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5)制约着教育的规格、规模、数量、结构和速度。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比如审批、调拨教育经费等办法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还利用意识形态上的优势,通过编写教材、审定教科书等途径来决定教育工作的方向发展

(6)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制约着教育的环境和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这就生活在经济制度大体相同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其国民性大相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2)制约着教育的传统和变革,即制约着教育的观念

(3)制约着教育的目的、规格、规模、数量、结构和速度

(4)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教育的要求和挑战,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其次表现为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

(2)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3)制约着教育者的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4)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范围,即教育对象的范围。科技增强会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如:远程教育,跨国教育;也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的学习并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

(5)制约着教育的所有环节,制约着教育的目的、规格、规模、数量、结构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

(6)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适宜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才能起作用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2)人口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3)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质量,一般而言,人口素质高则会积极发展教育,年长一代的人口素质间接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素质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4)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发展速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1)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再生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5)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越好,人的民主意识越好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有利于宣传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对于社会政治的决策具有咨询作用,特别是高校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传播、交流和丰富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5)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创新)和再生产(传播)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还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等教育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并使科研体制化

5.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生育观,提高控制生育自觉性

(3)教育影响人口的迁移与分布,教育发达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区域,而人们往往会向教育较为发达的地方迁移

(4)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三、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1.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2.怎样促进教育现代化

(1)在教育观念上,促进教育观念现代化

(2)在教育目的上,要培养现代人

(3)在教育制度上,要使教育制度和当前社会相符合

(4)在教育技术上即在物质上,要完善各种技术,使教育条件和设备现代化

(5)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

(6)在教师观上,要使教师素质现代化

(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1.促进教育全球化,加强教育交流,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

2.要有风险意识,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先行,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建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1.要有现代化的意识

2.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3.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5.合作共事能力

6.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五)文化多元与教育变革

1.尊重不同文化;

2.宽容理解;

3.倡导平等教育;

4.适应;

5.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