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从宏观人类的意义上来说,CPU是目前人类科技含量最高,工艺最复杂,结构最精细的产物结晶。从微观每个人的角度上来说,CPU好像也就不过是个商品,还是大家都能买得起的那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CPU构成,甚至,连CPU怎么选购都不知道,那,要不要来了解下CPU的构成以及CPU如何选购?正文众所周知,计算机只能识别1和0,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CPU或者说所有的电子元件,只能有两种状态:变(1)、不变(0)/开(1)、关(0)。但是知道这个和CPU有什么关系呢,CPU的根本任务就是执行指令预算,也就是这个过程到底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就要从CPU的内部结构开始说起了:cpu内部主要是由一大堆的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成。运算器负责算术运算(+-*/基本运算和附加运算)和逻辑运算(包括移位、逻辑测试或比较两个值等)。控制器则高级一点,负责应对所有的信息情况,调度运算器把计算做好。寄存器就稍微复杂一点,既要对接控制器的命令,传达命令给运算器;还要帮运算器记录处理完或者将要处理的数据。在这三种元件外,还有缓存(cache),总线,核心显卡等如果这么说你理解不了,没有关系,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CPU是一个工厂,一个核心就是工厂的一个车间那么运算器就是工厂里的普工,只负责生产(运算)而寄存器呢,就是一个工具人,有时需要传递信息(数据),有时需要搬运物资(数据)。控制器则是车间主管,管理调剂所有普工和工具人,压榨他们的劳动价值。直到有一天,工厂发现一个车间(核心)效率不够,就只能增加车间(核心)来提高整个工厂效率。但是,渐渐的,又有新问题出现,工具人虽然效率高,但是数量不多,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原材料(数据)涌入,工具人搬不过来。这时工厂就整了一个小板车(cache),专门用来运输、寄存工具人搬不过来的数据,而且各工厂可以共享其中一部分(intel的L3cache)。随着车间数量(核心数目)增加到八,工厂发现有些时候出货量挺高的(全车间都开工),但有些时候只有一两个个车间开工,其它车间都在围观(调度问题)。而且整个工厂一起开工,用电量和发热量也急剧上升,但是各车间的效率(频率)就是上不去,此外,还要担心电力供给、散热、物资(数据)运输等各类问题。终于,在投入了大研发后,工厂的厂房布局设计(架构)有了大改进,各部门之间的交通更便利了;并且,工厂也重新招聘短小精悍的工人(提升制程工艺),将以前那种牛高马大,光吃不干的大块头全部淘汰了。至此,同样大的车间,能融入更多的工人干活了,而且短小精悍的工人,吃的饭还少(功耗低)。但,工厂的难题还有很多,有些是内部问题,有些是外部问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景下,intel不由得又挤了一管牙膏压压惊。怎么样,这个例子能让你们理解CPU里运作的过程了嘛,对应的一些参数了解了嘛?没有的话,我就再补充说明一些很重要的参数参数详解核心线程核心是CPU处理数据的一个大单位,理论上来说,核心数越多,干活的效率越高,或者说可以同时干的事情越多,就像一个工厂,这个车间可以生产这个零部件,那个车间可以生产另外一个零部件。而线程则是提高核心的使用效率,比如在这个车间生产这个零部件的时候,有些工艺是需要等待的,而在这个等待的时候,工人们都闲着,那线程技术就会让这个暂时闲置的核心干其它的事,持续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因为CPU的工作过程非常块,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上,可以看作是CPU同时干了两件事,也就是把一颗单核的CPU变成了双核。但核心线程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的,因为CPU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频率CPU的频率简单说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CPU内部的数字时钟信号频率),是单位时间1S内产生的脉冲信号个数。虽然频率高的CPU不一定能比低的强,但频率的高低的确关系到整个CPU的运算速度。影响到频率高度的因素非常之多,诸如CPU的架构、流水线设计、内部寄存器设计、支持的指令甚至是功耗、温度这些物理因素,所以说CPU出厂频率就是综合多种考虑,以木桶效应下的最小值作为CPU的最高频率。那么,CPU的主频又是什么呢?主频是指CPU内核工作的主时钟频率。主频有一个公式:主频=倍频*外频,为什么会有这个公式呢?这就要从很久以前CPU大战的时候说起,那时CPU的频率和外频是一样的,但CPU厂商为了竞争(宣传),就通过提升CPU的频率来占据市场。而与此同时,其它硬件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外频,却没有提升,依旧沿用旧有的标准。这样下来,整个系统就不能很好的同步交流了,于是在这个时候,Intel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倍频的概念,让CPU频率运行在外频的某个倍率上,这样频率较高的CPU就能和较低的外频进行同步交流了。至于超频,简单提一句,根据上面CPU主频的计算公式,超频是通过提升外频或者倍频来提升CPU主频,让CPU性能提升的一种手段。超频有风险,收益太低,建议不要轻易操作。特别是现在CPU厂家要么早已压榨完CPU的性能(AMD),要么贼奸的把超频算计在内(intel),而超频对于实际体验来说,就是那几帧或者那几秒的事情,性价比真的太低了。架构和工艺虽然频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PU的性能,但是单纯追求高主频会让功耗急剧上升,从经济上来说并不合算,现在的CPU厂商早就放弃了单纯追求高主频带来的性能提升,转而提高每瓦性能。而这个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CPU的架构和工艺架构是什么意思?在说架构前,你需要知道一个概念:指令集,指令集是CPU执行计算任务时的规范或者说语言。换句话说,CPU在计算时是依照指令集的规范来实现的,而架构就是实现这个指令集的物理结构。打个比方,我们如果要计算1+1,我们规定在算盘上最右边的珠子一个对应一个1,那1+1就是拨动两个最右边的珠子,这就是指令集和架构,优化这两个东西,就能使得CPU的效率提升。当然,里面的过程太复杂(我也不懂),所以大家理解万岁。而工艺是指制造CPU或GPU里晶体管门电路的尺寸,单位为纳米。制造工艺越低,CPU里所含的晶体管越多,CPU功能也就越丰富,同时功耗也会降低,频率也能拉高。核心面积也将减少,这就意味着,同样大的晶圆,能造出的CPU越多,价格就更低。制造工艺的提升当然也不全是好事,一方面,新工艺总会有未知的问题,而打磨旧工艺,有些时候说不定也能有提升...不行了,我摊牌了,intel你还要打磨你的14nm多少年啊!最后,再说说TDP热设计功耗一般来说,TDP是指对散热方案设计的最低功耗设计,散热器只要满足TDP就可以及时排出CPU发出的热量,即能保证CPU正常工作。但后来随着intel睿频2.0的应用,引入了PL1、PL2、PL3、PL4和Tau,在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热量,所以一般选购散热器时,都应考虑稍高于TDP的散热器。PL1是CPU能够长期工作的阈值,一般设定为TDP;PL2是CPU段时间能够超TDP工作的阈值,Intel推荐PL2比PL1高25%;PL3/PL4一般厂家不设置,这里略过;Tau是CPU能够坚持在PL2的时间长度。分类推荐那说了这么多参数,和你我选购CPU有什么关系呢。容我想想好像真没太大关系,不过当你都能清楚CPU的构造、参数后,你对你选购的CPU就会更有底气,也能一眼看出嘤嘤嘤今年是不是又挤了牙膏,农厂今年是不是继续YES。话说回选购,尽管上面有那么多参数,就算能看懂后,依旧不能很好的衡量CPU的综合性能,这时你就要知道,其实有两个参数可以很直观并且客观的反映CPU的性能,第一个是价格,一般在同品牌的前提下,越贵的自然就越好。第二个就是跑分,性能越强的,跑分分数就越高,而再根据这些分数排序,就有天梯图的出现,性能越强的CPU,天梯的位置也就越高。所以,买CPU看不懂原理参数,没有大关系的,结合你的钱和CPU的分数,就能选出比较适合你的CPU(应该是对你而言性价比最高的CPU)此外,其实两家CPU厂商早也给分好类,就等你入手,以主流的intel酷睿系列和AMD的锐龙系列来说,它们的产品定位由低至高依次为:虽然CPU的定位是这样,但是,电脑是看整体硬件性能的,所以需要合理搭配。一点鸟语:同样定位的前提下,AMD的综合性能会强上一筹,Intel的游戏性能略微胜出,但是AMD的价格却又低了一点,AMD,YES!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臭打游戏的,那我还是比较建议你购买intel的U,配上老黄的显卡,这可能还是目前最稳妥的打游戏解决方案。总结如果是选购CPU,那直接点的就是看跑分(天梯图)、软件/游戏的实测以及价格。但如果是想学CPU的构造之类的,说实话,我也只是略懂些皮毛,这篇文章可能帮不到你太多。最后,我还是想要再强调一次,电脑是整个系统,并不仅仅只是靠某个部件强就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6214.html
上一篇文章: 创新支撑方法先行TRIZ理论应用为企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