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满分交卷南京大学助力羲和号完成全部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5/1/17
近日,国家航天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羲和号”卫星在轨试验总结评审会。会议听取了航天八院尤伟主任设计师作“羲和号”卫星在轨试验总结报告,以及南京大学李川教授作“羲和号”科学数据及研究成果报告。经研讨,与会专家认为,“羲和号”卫星完成了全部在轨试验项目,实现了双超平台试验和科学载荷试验的工程目标,获取的数据有力支撑了太阳大气动力学研究,卫星工程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羲和号”卫星全称为“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简称太阳双超卫星,于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运行于平均高度为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南京大学是“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的建设单位,在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方成院士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了卫星工程自论证、立项,到研制、发射和试验的整个过程。这项重大工程的成功来之不易,通过任务实施,南京大学也磨炼出了一支兼具科学探索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队伍,为打造空间探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了力量。“羲和号”国际首次同时获得高精度光球和色球多普勒速度场运行一年来,“羲和号”已经渐入佳境。年8月30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羲和号”探日近一年成绩单。它不仅传回海量观测数据,记录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更接连创下5个国际首次,验证了“磁悬浮”双超技术、空间测速全新解决方案等的创新优势。在年8月“羲和号”卫星首批成果发布后,卫星按计划完成了舱间电缆脱落,达到了两舱“物理隔离”的试验状态,陆续开展了60余次双超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舱间无线能源、激光通信、无线通信等工作稳定,平台及载荷工作正常,载荷舱姿态指向精度、载荷舱姿态稳定度相比有缆连接状态下分别提升了2-3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羲和号”卫星科学载荷每天产生约1.1TB原始数据,经过标定后,产生可供直接研究的约GB的1级科学数据。这些科学数据已通过国家航天局指定网站(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