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通过开展田野实验优化管理决策,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用户真正的痛点以及员工最真实需求的契机。
孟亮、钮蕾/文
田野实验,又称实地实验,是指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检验在自然环境下、而非实验室中发生的干预对人们行为决策的因果影响。其精髓在于在现实世界中做出研究者希望探究的设定,然后开展随机实验,确保实验对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中。这种方法在真实的世界中开展实验,避免实验对象的行为受到参与实验本身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在外部效度上的不足。
田野实验的一位开拓者约翰·李斯特在其出版的《隐性动机》一书中介绍了一项田野实验。为了给自己的环境政策分析中心筹集经费,约翰去拜访了一位慈善组织的筹款专家。这位专家给了约翰一个建议:慈善届一般认为,募捐中需要的种子资金,也就是筹款开始前已经先期筹集到的资金,应该是筹款目标的33%,33%是筹款的魔法数字。约翰听闻大喜,随即却又产生了好奇:为什么不是10%或者50%呢?带着这个问题,约翰在自己进行的真实筹款活动中开展了一项田野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33%法则并不准确:当告知捐款者已经筹集了33%的资金时,捐款数目相较于10%的情况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当告知捐助者已经筹到了67%的资金时,捐款数目仍会进一步上升。这一结果表明,慈善届专家们一直坚守的33%规则使他们错失了更多善款。约翰发现,潜在的捐款者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每一家慈善机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当他们发现一家慈善机构已经募集到很多资金时,就会认为其他捐款人已经做了充分的调查,从而更信任该机构并更愿意捐钱。通过田野实验,约翰深入挖掘了慈善事业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揭示了应如何合理利用激励机制吸引新的捐助者。
这也是田野实验最大的作用所在,即帮助人们找到内在机制,弄清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管理者为什么要开展田野实验?
作为从对实验室实验的反思中得出的实验方法——田野实验,其操作是从一个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样本,然后将被试随机分为控制组与处理组,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并对两组被试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最后的因果关系。在田野实验的全过程中参与者都在正常工作和生活,并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参与了实验。这样的操作方法使得田野实验在保持实验室实验内部效度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强了其外部效度。
对此,不得不提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