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彦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年第1期(总第87辑)。
全文字,阅读约需11分钟
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偶然与必然
自从亚当·斯密创立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以来,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巍峨大厦。在这座大厦当中,有很多楼层和房间,它们分别代表着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种流派和分支。
经济学领域的涉足者都十分清楚这座大厦的力量,无数学者耕耘一生,也只为给主流理论体系留下一个微小注脚,或者说为经济学大厦增添一块砖瓦,仿佛这座大厦已经有人先天地设计好了建设的美好框架与蓝图。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我们回到各种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之初,通过阅读经济学家的传记,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尤其是自传),就不难发现,经济学家们个人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甚至知识的传播过程与路径都会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大厦并非一开始就被设计成现在的模样,而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中不断发展、完善才逐渐成型。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因此就下结论,认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呢?
毋庸置疑,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偶然性往往体现出学者相识的机缘、继承者的发掘和伟大头脑的灵光一闪。许多学派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偶然的思想碰撞。
以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为例,如果理查德·泰勒不是和卡尼曼教授合作,如果不是他们恰好具备条件并开展了一系列行为经济学实验,这一学派能否发展兴旺至今?
在另外一些情形下,经济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后人的发掘,比如刚刚去世的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奥利弗·威廉姆森教授。
如果威廉姆森教授没有深入挖掘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并因此受到贝恩教授(产业组织理论创始人之一)的邀请进入伯克利任教,交易成本理论是否还能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并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大放异彩则殊难预料。
在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中,学者则经过数十年的精心打磨才使得自己的观点学说“文成法立”,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教授。
加里·贝克尔由对生育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