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课程
都是重点哦~
1.课程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课程资源的分类
(1)按空间分布分为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
(2)按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3)按存在形态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4)按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5)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提出者:以辛德为代表。
(1)忠实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缔造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由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提出。该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它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
5.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1)理论基础
①人本主义思潮;②建构主义思潮;③多元智能理论。
(2)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课程结构改革
(1)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2)新课程结构的具体要求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8.课程实施改革
(1)现代学生观
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③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2)现代教师观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第四,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第五,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②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第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学生。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教师应注重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之间应合作。
(3)现代创新观
①破除知识中心观念;②破除教师权威观念;③培养问题意识。
(4)现代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