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战时代的和智慧2021年中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5/23
                            

原创杨光中外管理杂志

企业的责任,就是将人间美好、珍贵而又稀缺的物质与精神,通过符合市场的原则与路径加以普遍化,让大众都能享受得到,进而收获更多的幸福。

文:《中外管理》社长、总编杨光

1

越要“战”,越要“和”

年,不论贸易,还是技术,乃至军事;不论冷,甚至热,“战”都成为了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在时”与“未来时”。

但辩证地看:越是“战”在眼前时,“和”才彰显更高的智慧,与更“核”的价值。年,我们的企业家和国家,都需要更高智慧的“和”,从而赢得时机强化我们更关键的“核”。

和,是思维大格局;核,是产业硬实力。和,是命运共同体;核,是时代护身符。

年,抗疫战有成,中国充分已展示硬实力;全球化受阻,中国企业正加速升级硬实力。

年,十四五开启,中国将全面着手大格局;新基建突围,中国企业则急需践行大格局。

所以,当战略博弈箭在弦上时,和是更高的智慧。当战略转型不可避免时,核是更硬的筋骨。

展望未来,我们的企业在年,需要找到创新发展新核,脚踏实地;同时需要凝聚协同发展融和,展翅飞翔!

可以说:和,在引领核;核,又在促成和。没有核,和就是一厢情愿;但没有和,核更是无源之水。

2

“和”之“核”:集合真善美的至高

如果关于“和”的智慧,并非来自一个国家智库,或国学大家,而是来自一家企业,一家国企,而且不是心血来潮,更非标新立异,而是基于长达十多年的思考、实践、沉淀与丰富,那显然就非常引人探寻和品味了。

在国内率先践行“和”智慧的这家企业,叫湖南中烟;而率先将“和”作为品牌,进而又用“10年+”将其丰富为“和+”思维体系的人,叫卢平。她,“敢于”在“仁义礼智信”后面,加上一个“和”。

有人会问:过去十年,在人人都喊“创新”的时代,湖南中烟反而沉淀出这个沉木香味极浓的“和”,创新意义究竟有多大?

我会反问:在苹果颠覆性创新背后,乔布斯的禅修作用有多大?其实人类历史上真正可持续的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而常常是基于人文,甚至说是基于哲学高度的。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之后,我认为过去30年只有三位真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者:一个就是商业技术模式的创新者:史蒂夫乔布斯,一个是组织管理理论的创新者:彼得圣吉,再一个则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创新者:稻盛和夫。他们三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创新地,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但都是深受东方文化启迪,甚至浸染的。因为比起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最强调人文,和人文与自然的关系的。

而东方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下,所呈现的光彩又不一样。在当下这样一个日趋动荡与不确定甚至火药味蹿升的时代下,最具有感召力的文化至高点,其实就是“和”。

在我看来:和,是一种集合了世间“真善美”之后,所形成的至高境界。就好比我们最熟悉的日光,它集合了七彩,最终看起来最朴实,但却是自然界最核心的力量源泉。

3

“和”之“真”:培育“和”的人

那么,“和”作为一种看起来抽象的智慧力量,就不能光漂在天上——落地靠的是什么?

靠教育。好的管理本身就包含着好的教育。

任何好的管理,都是基于对于人性美好一面的挖掘,和人文价值一面的引导,进而加以实现。而这种挖掘、引导和实现,就是教育的过程。而且这种教育,并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培训。准确说,真正好的管理与好的教育,都是对人心由内而外的一种唤醒,然后是一种绽放。所以说最好的教育,比如宗教,最后都是实现了自我管理,进而自我驱动,最后自我实现的。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就是从中年在寺庙里领悟了这一道理的那一刻,才开始形成后来影响全世界的松下经营哲学。一位日本企业家,如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那就是因为松下创造了造福全人类的好产品。而这种好产品的背后,就是基于教育与管理并重的文化价值。

中国企业,也刚走过了这个历程。在15年前,我们到西方世界去看的,都是人家的“厂”,也就是生产管理;10年前,主要去看的都是人家的“店”,也就是客户管理;那么这3年,主要去的看就是人家的“馆”,也就是文化管理,就是“道”。所以说,中国企业已从“研术”走到了“求道”的阶段。企业文化的重点,也不再只是造物,而应该是造人,也就是教育。

“和”的智慧,还是基于“和”的人。

而人的起点,就是个体。有了个体,才有了群体和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把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自我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他非常著名的一本“小书”,叫《有效管理者》(华章引进版名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中很多篇幅,就是讲述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会议等等。所以说,有效自我管理,是实现有效组织管理的起点。

但放更长去看,又不尽然。我们知道万物都是循环螺旋上升,而非一个封闭的单向片段。当社会管理再往上看,我们发现又会回到自我管理。只不过那个阶段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完成升华后的自我管理。比如说要管理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会议,而是自己的生命,或是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自我管理如能达到哲学价值观层面,当然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企业管理。

自我管理最终的成效,就是组织不再需要所谓的管理。当刚性的管理不再须臾不离时,“和”的智慧也就开始显现了。

4

“和”之“实”:像泰罗一样打败纳粹!

但任何智慧,在起步阶段,都是刚性的,具体的,进而需要实现从个性到标准——即需要成为工具。

彼得杜拉克曾指出:现代管理的起点泰罗制,其最大的社会价值是什么?是打败了希特勒!想不到吧?确实,希特勒也没想到。纳粹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美国人参战后,最要命的是其后方能够通过泰罗式的标准化分解,源源不断地“制造”军工工人!进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军火!于是战火一起,美军的装备总是数倍于德军!即便是“战神”隆美尔,最终也只能仰天败退。在二战硝烟中,正因为有了泰罗制作为工具相助,人类的正义才取得了胜利。

但我们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一个短板或说局限,就是定性有余,而定量不足,也就是缺少一种便于衡量、复制与传播的工具性体系。不论儒家,还是道家,抑或禅宗,都往往要依靠悟性去实现。所以,我们的文化,总是哲学性很突出,而科学性很薄弱。这就大大局限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包括所能做出的贡献。毕竟有悟性的人,永远总是极少数。而我们企业,却必须要面对大多数,因此作为企业从事文化管理和文化传播时,与纯粹的哲学或宗教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5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