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认知分享:字
4分钟阅读
今天是通用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离开我们的第22天,临睡前脑子里突然蹦出多年前听到的一个关于他为什么能屹立不倒的小故事(记得对当时的我就想是“当头棒喝”一般,瞬间陷入对自己现状的反思)。
有一次在一场讲座会上,人们问韦尔奇,为什么你说的道理都很简单,也很直白,但我们就是无法达到通用公司的成就。韦尔奇回答到:对于那些道理,你们只是说到,而我们是做到。
是的,就像我自己每天都坚持去听得到APP,每晚坚持阅读,开拓了那么多知识边界,容易被滔滔不绝地输出想法而沾沾自喜,回想起来,也很容易陷入到误区:就是把知识的累积当做目的。毕竟“看”比“做”要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反思,学那么多知识,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知识其实是数据,一堆数据垒在你的面前,似乎只能作为炫耀的资本,真正有价值的是你能辨别这些数据,并让数据成为行动中的指南。过好这一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知识武装行动。
举个例子,家里正在读一年级的女儿有一天问我关于“圆、角、分”的问题,书上对于“1元=10角,1角=10分”,解释得十分细致,并且列出了很多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看她做完题之后,为了检验对“圆角分”的知识理解,我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几张10元以下的纸币,让女儿进行买卖的实操,结果,在书本上的买家秀与在实操中的卖家秀差异巨大,不得不让我花了10分钟才抑制住暴躁的心情。
不过事后,我发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道,“心里明白”,那都是数据在大脑里呈现而已。
厉害的人,不仅“知”,而且能“行”;但最厉害的人,不仅能“行”,而且知道“从哪里开始行”。
记得管理学课上,听过一个故事:
有人就介绍一位年轻人给卡内基认识,谁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就是发明了“泰勒制”的那个泰勒)。
卡内基一听是位管理学家就说:“年轻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一些管理学方面有用的东西,我就给你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年的一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
泰勒就说了一句话,说:“我会建议您列出10项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第一项做起。”据说一周之后,泰勒收到了卡内基给他寄来的一万美元支票。
特别是最近在罗辑思维也听到过这个故事,再次把我拉回了理智状态:这样的疫情,已经不允许对工作浮想出不切实际的期许。
要过上理想的生活,不需要急着去寻找那些最有价值的知识,与其把时间用在那些探求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信息,不如老老实实去梳理,当下那些我们容易做到的、且应该做好的事情,排好序,立刻行动起来。
思想可以没有边界,但生活有,要拓展生活的边界,没有捷径,只能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从完成自己排序靠前的事项开始着手。
其实做到这些,有点反人性,毕竟大多数人都是爱追求新鲜感的,如果这样新鲜感不是来自于通关后的枯燥,那建议我们还是一起踏踏实实为每天做好事项排序,毕竟这才是打开工作、面对生活的正确方式。
我承认很多时候都喜欢追求奇思妙想、追求绝招、追求捷径,摸索各种小路(比如换岗、跳槽甚至到大城市去侵染)去找到连接成功的捷径。当我在小路上迷路,甚至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发现管理好自己、管理好时间、管理好事情,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离成功才会越来越近。
借用《邵衡头条》里的一句话来收尾,“不要去追一匹马,而是该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
在此,也呼吁和大家一起,找准人生排序,行动起来,做好它。
所有的成功都像极了凯撒大帝的那句名言:Icame,Isaw,Iconquered。
Tito的杂货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