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读后感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1-1-5

.11.27中午

1.前段时间拜读了高瓴资本掌门人张磊先生的《价值》,现在又开始拿起这本高毅资本的邱国鹭先生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想看看这些大佬们的投资思路有哪些异同。好像之前还读过一本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呵呵,高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共通的地方,比如实事求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不自欺欺人;比如都放弃了对短期波动产生的投机利益的追逐,而选择了追逐企业内生成长带来的价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拿自己该拿的,能够拿得住的,最具有确定性的或是最佳的风险收益比的。到了一定境界的人,一定是兼顾“知性”和“德性”的人,追求真知灼见,以别真假是非;追求至善,以别是非善恶;追求审美品位,以别美丑。投资的结果,其实就是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结果,既是“知性”也是“德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变现。

2.作者关于价值投资与成长投资区别的说法颇有新意,他认为价值投资是:当前价格当前价值未来价值;而成长投资的公式是:当前价格当前价值未来价值;区别就在于价值投资更看重当前的价格与当前的价值的关系,如果当前价格明显低于当前价值,就构成了一种价值回归的势能,这便具有了投资价值;而成长投资则更看重未来价值,当前的价格相对于未来的价值来说,是远远被低估了的,那么这里也有一种动能,使得当前的价格往未来的高处走,这也就构成了投资价值。当然,最好的投资可能就是当前的价格远低于当前的价值,而且未来还具有极大的成长性。

3.“新兴行业看需求,而传统行业看供给。”,作者很看重行业的门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圈更能驾驭住一些当前明显被低估的投资机会,而不善于驾驭未来的成长性投资,因为他认为未来的业绩很难说,这一点其实和张磊是两种风格,张磊看上去就比较倾向于成长性投资风格,他投的都是高屋建瓴然后以超长期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成长。而作者更喜欢那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行业的集中度开始提升,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这个时候龙头企业的定价权便开始逐渐形成了,而业绩也就得到了改善。比如水泥,以前是一片混战,大家都难赚到钱,但是后面开始搞供给侧改革,淘汰一些落后产能,于是就逐渐开始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剩下来的企业就过得比较滋润了。再比如白色家电也是一样,以前大打价格战,大家的利润都搞得很薄,之后淘汰了一批企业之后,寡头格局就逐渐形成了,格力、美的、海尔等少数巨头垄断着大量的市占率,其他的分点残羹冷炙,至少这样下来龙头企业的投资价值就显现了。

.11.28上午

1.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价格是一种货币现象”,让我颇受启发。市场上除开企业自身的内在价值之外,还有着两样东西在影响着价格的波动,第一是估值,也就是市场上人们对企业值多少钱的主观判断,这个是在不断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波动的;第二个是流动性。当市场上钱多了的时候,而且是长时间流动性都变得宽裕起来的时候,那么这样就意味着过多的钱在追逐过少的资产标的,那么各类资产的价格上涨就是很正常的了,其实最终这也会落实到估值波动上面去,因为人们手里钱多了就会影响自己的企业价值的判断,就更愿意给出一个更高的估值。反之,当市场上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市场上就是一些存量的钱在玩,那么资产价格就会缩水,这种缩水是全方位整体性的,因为整体的水位下降了。

2.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的框架,这是我所期待的,因为我一直在摸索一种分析个股的框架,但是还缺少一些分析工具。作者的思路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这是价值投资者经常提到的三个角度,然后作者分别用了三个工具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波特五力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一只股票,而要把一个公司放到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中分析,重点搞清楚三个问题: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权;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行业对潜在进入者的门槛。

第二是杜邦分析,杜邦分析也是我最近才开始了解的一个分析工具,感觉挺棒的,它将净资产收益率ROE拆解为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就得到一个企业的赚钱模式:高利润、高周转还是高杠杆?然后看公司的战略规划、团队背景以及管理执行力等是否与其商业模式一致。比如:高利润模式的看其广告投入、研发投入、产品定位、差异化营销是否合理有效;高周转模式的看其运营管理能力、渠道管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是否具备,高杠杆模式的看其风险控制能力、融资成本高低等。

第三是估值分析,这个主要用来解决好价格的问题。通过同行业横向对比、历史纵向对比,加上市值与未来成长空间对比,在显著低估时买入。

.12.5上午

1.88魔咒,作者介绍了这个魔咒,也就是当基金公司的仓位平均达到88%的时候,基本上就意味着行情到了阶段性的高点。个人也觉得这个视角不错,对于我们的逃顶判断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就是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个数据,需要进一步落实一下。

这个魔咒的科学性在哪里呢?我想了想,首先就是达到这个比例的仓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接近90%机构资金都已经处于看多做多的程度了,主力机构已经在做多这个方向上基本实现了共识,我们知道,一旦在投资上实现了大众化的共识,那么接下来就无可避免地将陷入:大众癫狂之后的共识坍塌。这个过程反应在技术面上就是一个“冲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嗨的,氛围是非常热烈的,然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已经有部分聪明资金开始兑现筹码出局了,这是共识坍塌的开始,随后也会有一些亢奋的资金继续入场,尤其是受到吸引的散户,但是之后,大家发现,行情很难继续往上走了,这个过程反应在技术面上就是一个“做头”的过程,最后共识逐渐、彻底坍塌了,高位资金夺路而逃。除了共识的汇聚与坍塌这个角度来分析88魔咒之外,我还想用“剩余流动性”这个视角来分析。当主力的资金88%以上都兑换了筹码时,可想而知,还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拉升?剩余的流动性还有多少?还有多少子弹没有打光?剩余流动性是一种势能,当闲置起来的流动性很多的多时候,比如机构的仓位很低的时候,手里拿了大把的资金,这就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势能,未来必然是上涨的,因为机构剩下的这点仓位也不可能用来砸盘,反而是手中的钱会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换成筹码。

2.“一月风向标”,作者介绍了这个概念,也就是一月份的表现基本上决定了一年的主基调。一月份是涨的,那基本上这一年大概率就是收阳线的,反之则是跌的。这其中的概率大概有7-80%,所以也不能完全绝对化。只是一种参考。

3.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一直以来对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只闻其名,不解其意。今天算是基本上了解了,这个原理其实就是说股票的涨跌会否影响公司自身的业绩与运营,有的公司完全不受自家股票的涨跌的影响,这就是不具有反身性,而有的公司,它家的股票如果跌了,那么它自己的运营和业绩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就是具有反身性的。

4.大底部确立的过程。“政策底先于市场底,市场底先于经济底”,这是作者的观点,很不错,有参考意义。在中国,政策是很重要的,政策能够为市场带来流动性,能够为市场带来一些题材,带来一些产业政策,带来很多很多有利于改善经济基本面的东西,但是这个兑现的过程却是很慢的,所以底部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使得底部有了一个锚点,基本上再往下跌就属于捡钱了,往下的空间不大了,接着市场上就有了反应,资金开始响应,跌倒底部的估值开始有了向上的动力了,于是市场底就开始形成了;在市场底形成的时候,其实大环境还是风声鹤唳的,经济底要晚好几个月才能到来,这个时候数据已经走好了的,但是底部已经起来了,廉价筹码可能就没那么多了。这个底部的确立过程,反应的是各自的周期,政策有政策上的周期性,市场有市场自身的周期性,而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只是这些周期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

5.对大资金来说,对于行业赛道的配置比精选个股更重要。这个观点对我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整个市场其实因为存量资金有限的问题,基本上是处于轮动状态中的,所以我们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