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于年设立,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打造精品,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按照“自由申报、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资助国内优秀和重要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学术著作出版,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本书是长江科学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归纳与总结,涉及河道整治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三方面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基本理论是河道整治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有效的关键技术则是河道整治方案制订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关键技术及工程方案又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当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又提出需回答的新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需解决的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而加以研究解决,丰富基本理论,完善技术体系,提高河道整治研究和实施水平。这正是近70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提升的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长江中下游基本稳定的河势、安全的堤岸和较为畅通的航道,才保证了一方人民的安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河道整治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手段,除传统的理论分析、数理统计外,还引入了河流数值模拟、河流实体模型模拟和水槽试验等,通过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创新,解决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河道整治工程实践则是对河道整治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检验。本书将这三部分内容分为三篇进行阐述。
第1章绪论,介绍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研究历史和工程实践的历程。
第一篇河道整治基本理论,为本书的理论成果部分,分为四章。第2章河道水沙运动规律,总结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沙运动特性、阻力特性、泥沙起动与输移规律,以及不连续与连续宽级配床沙输移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3章河道演变规律,重点介绍下荆江蜿蜒型河道与中下游分汊型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顺直型、蜿蜒型与分汊型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河道平面形态指标、河型判据,并分析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后河床稳定性的变化;第4章近岸河床变化规律及护岸工程破坏机理,系统论述不同河型河道自然条件下的近岸河床变化规律和守护条件下的近岸河床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结构护岸工程实施后的破坏机理;第5章河道整治基本问题,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河道的整治原则与思路,这些河道的整治原则与思路最终通过规划和设计指导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整治实践。
第二篇河道整治关键技术,为本书的技术研究成果部分,分为三章。第6章不同河型河道的河势控制关键技术,在第一篇河道整治基本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河道的形成条件和演变规律,结合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并通过大量的数值和实体模型试验,逐步形成长江中下游顺直型河道、蜿蜒型河道与分汊型河道的河势控制关键技术;第7章河道多目标协调综合整治,分别介绍以防洪和航运、城市河段综合利用和洲滩控制为主要目标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技术;第8章护岸工程关键技术,总结不同河势条件、崩岸强度和地质条件下护岸工程的平面和断面布置形式,不同结构形式护岸工程的设计准则和方法。
第三篇河道整治工程实践,分为四章,是对第二篇河道整治关键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验证。第9章河势控制工程实施与效果,分顺直型河道、弯曲型河道和分汊型河道选取不同的典型工程对工程目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整治效果等进行分述;第10章重点河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与效果,对以防洪和航运、城市河段综合利用、洲滩控制为主要目标的三类综合整治工程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第11章护岸工程实施与效果,护坡工程以砌石、混凝土预制块和淤泥质岸坡为例,护脚工程以散粒体、排体和刚性体为例对护岸工程实施与效果进行分析;第12章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基本经验及展望,总结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长期实践以来的经验得失,并展望未来的河道整治方向。
序一
长江科学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规律,河道整治思路、原则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在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管理等实践中发挥了突出的科技支撑作用。
该书凝结了长江科学院60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涵盖河道水沙运动规律、河道演变规律、近岸河床变化规律及护岸工程破坏机理、河道整治基本问题,不同河型河道的河势控制技术、河道多目标协调综合整治、护岸工程关键技术,河势控制、重点河段河道综合整治、护岸工程实施与效果,以及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基本经验和展望等内容,既有河道整治的理论成果,又有河道整治技术与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提供参考和指导,也是河流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很好的参考书与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对我国河道整治学科发展、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郑守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9月15日于武汉
序二
十分欣喜地读到《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一书,该书中的长江河道泥沙起动公式,是卢金友刚参加工作时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得出的,至今这一公式在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仍广泛应用,并被《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采纳。该书中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技术的研究,也是他多年研究的重要方向,30多年来他在长江河道水沙运动与演变规律、治理规划、重点河段整治方案、护岸工程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在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论证和后评价过程中,我们也交流颇多,在这方面,他带领研究团队持续开展了多年研究,从最初论证三峡工程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回答下游河道的演变趋势,到近年来研究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河道演变的新特性,岸坡稳定性影响处理,重点河段的多目标综合整治及生态护岸技术等。这些都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控制河势、稳定堤岸、安全防洪、改善航运条件、综合利用岸线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该书从基本理论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再到工程实践,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工程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最好诠释。该书内容丰富,体现了作者一贯务实的学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丰硕成果。
胡春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9月20日于北京
本文摘录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卢金友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2)一书文前,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长摁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