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面向核心价值主张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柳卸林,王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摘要:新技术的核心价值主张由来自不同领域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依赖关系创建。本文以中国光伏产业为研究对象,对光伏技术和相关组件技术的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开发了与核心价值主张相关联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模型。研究发现,生态领导者通过发现核心价值主张、开放生态系统边界、平衡竞争与合作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演化过程,共同强调了生态参与者与来自不同领域参与者之间的战略相互依赖关系,有助于为新技术的核心价值主张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推进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与稳定。
作者简介:
柳卸林(-),男,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政策、创新生态系统。
王倩(-),女,辽宁鞍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魏江浙江大学教授)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魏江,赵雨菡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创新要素数字化、参与主体虚拟化、主体间关系生态化等鲜明特征,为创新生态系统治理带来挑战。本研究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治理困境入手,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理论框架,从关系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数字平台构建、数字技术应用及数字资源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
魏江(-),男,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
赵雨菡(-),女,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
(贺德方科学技术部研究员)
科研活动标准化研究初探贺德方1,陈传夫2,曾建勋3
(1.科学技术部,北京;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摘要:缘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实际上也适用于从事知识生产的科学研究部门。随着“大科学”“大工程”和跨界交叉等科研活动越来越深入,科研活动也需要采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理推进科研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本文在阐述科研活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探讨了科研活动标准化的内涵及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认为在对各类科研组织实行标准化管理,对科研项目实行流程化管理的同时,要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论述了科研活动标准化的管理框架;最后,提出了我国科研活动标准化体系的推进策略,即完善科研活动标准化组织架构,构建标准化文件体系,明确科研人员标准化工作职责,强化科研标准化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我国科研活动标准化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
贺德方(-),男,辽宁黑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科技绩效评价、科技信息管理。
陈传夫(-),男,湖北广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产权、图书馆发展理论等。
曾建勋(-),男,湖北仙桃人,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
(马永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基于产业异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研究
马永红,杨晓萌,孔令凯,倪惠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为探究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特征及差异,以我国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合作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年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与研发主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的发展情况并提出有益启示。结果表明: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具有动态演化特征,演化过程中的网络结构存在共性与差异;合作网络中研发主体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集聚性,各地区在不同产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不同;企-企合作是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的主要合作模式,各产业产学研合作程度有待提升。研究结论对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制定差异化政策、开展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马永红(-),女,黑龙江肇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杨晓萌(-),女,黑龙江绥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与关键共性技术。
孔令凯(-),男,云南曲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
倪惠莉(-),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关键共性技术。
(廖青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馆员)
科研团队的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
廖青云1,2,朱东华2,汪雪锋2,黄颖3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虚拟化、综合化、多元化趋势是科研团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特征,研究新趋势下影响科研团队绩效的因素对科技工作者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基础上,探讨团队规模、团队成员机构多样性、国别多样性、跨学科性、资金来源丰富性以及团队不稳定性六个因素对科研团队绩效(学术论文产出数量与产出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予以验证。研究表明:科研团队产出数量与团队规模、机构多样性、资金来源丰富性正相关,与国别多样性、跨学科性和团队不稳定性负相关;产出质量与资金来源的丰富性正相关,与机构多样性负相关。
作者简介:
廖青云(-),女,四川广安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与知识产权分析。
朱东华(-),男,福建三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技术创新管理。
汪雪锋(-),男,湖北荆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技术创新管理。
黄颖(-),男,福建宁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管理。
(孙博华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人才流动网络对企业创新速度的影响研究
孙博1,刘善仕2,葛淳棉2,彭璧玉1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创新速度对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结构洞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本文研究了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洞对企业创新速度的影响。基于领英在线简历数据和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洞与企业创新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内部吸收能力对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洞与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积极调节作用;而外部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消极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结构洞对创新速度的显著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本研究拓展了企业创新速度的研究视角,深化了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并对基于人才流动提升企业创新速度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孙博(-),男,湖北洪湖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人力资本管理与人才流动网络。
刘善仕(-),男,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大数据。
葛淳棉(-),男,广东汕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信息经济学、大数据分析等。
彭璧玉(-),男,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生态学与战略管理。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2、刊内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