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财会月刊》年第14期
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内涵与外延的各种观点,分析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并在主体业务活动的客观实践基础上提出大内控观。内部控制从最初的问题导向发展为风险导向,深刻反映了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化与国际化的进程。现有学派对内部控制本质的认识都是基于基础主义主张,潜意识地承认了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先天赋予而不是主体的实践反映。不论是盈利活动还是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都是主体面临风险时朝向目标的有目的性的活动。风险是内部控制的内容,治理是内部控制的方式,合规管理则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它们都统一于主体的控制目标。按准则办事,是内部控制的形式;在运动中掌舵主体的发展方向,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的本质与形式贯穿于参与者的行为与行动过程中。
内部控制;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合规管理;基础主义
对于什么是内部控制,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来看,早期的理论家主要聚焦于诠释解析内部控制的含义与结构,后来则将内部控制扩展到风险管理与治理领域,辨析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而最近又出现了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思想。本文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合规管理之间的关系,试图从理论上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做出创新性解释,以对内部控制理论有所贡献。
一、内部控制内涵与争鸣
(一)美国内部控制内涵
“内部控制”这一专业术语何时产生、由谁提出,笔者并非十分确定。斯迪芬也认为,没有人可以确定内部控制的起源。不过,美国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内部控制概念最初来源于审计准则制定者。从美国审计文献来看,先后出现过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等概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ICPA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发生了如下变化:年认为其是为保护公司资产与保证核算准确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实质是一种会计控制;年认为其是保护公司资产安全、确保会计数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管理政策实施的计划及相关“方法与措施”;年认为其是保护资产与保证会计记录可靠的“方法和程序”;年认为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前者指关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的方法和程序,后者指与组织规划相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ASB)提出了以内部控制结构论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论,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要素构成,表现形式为政策与程序。
ASB的内部控制结构论思想对之后的内部控制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年与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提升。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受到了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