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土地空间重构、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等过程。本文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1乡村发展问题诊断1.1人口组成老弱化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受到乡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高收入优势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流失,致使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留守妇女和儿童数量上升,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现沙漏型或倒三角型。农村人口特征不仅体现在老弱化程度的加深,其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也使得乡村振兴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乡村的发展和治理离不开“人”这一主体,随着人的老龄化,“乡村病”日趋严重,乡村衰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2土地利用荒废化
农村土地被撂荒的现象严重,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缺失导致宅基地等沉睡的资产难以盘活。随着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老弱化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农村的产业发展,土地被撂荒较为普遍,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隐性撂荒”也逐渐增多;农村土地耕作条件差、农地流转渠道不完善等,加剧了农地撂荒。但人口的外流并不意味着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减弱,“原地改扩建”、“建新不拆旧”的现象严重,大量宅基地被闲置,土地空心化、荒废化现象日益严重。
1.3产业结构单一化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生产效益低。农林牧副渔为主的农业生产仍为主导产业,与农业配套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在贫困地区,村域的资源匮乏和生产条件缺失严重制约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家庭小规模生产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效益低;由于向城市迁移的劳动力并未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福利,缺乏经济激励而制约了土地流转,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也难以实现。而在人文景观丰富、乡土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良的村庄,因长期缺乏完善的村域规划引导,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土地要素支撑、政策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完善,导致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模式难以培育。
1.4环境质量污损化
由于缺少村庄规划,乡村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受损。首先,农牧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和激素等过度使用,致使土壤和水体污染加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其次,村庄垃圾站、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生活垃圾难以集中处理,以居民点为中心形成点源污染,影响到村全域的生态环境。此外,村域生态用地比例较少,且空间分布较分散,村庄规划缺失导致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生态要素的布局与风貌特征营造等缺乏科学指导。
2村庄规划定位及乡村空间统筹治理需求2.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定位
综合以往研究,本文认为村庄规划是对村庄全域资源要素的综合规划,是基于人口老弱、土地荒废、产业单一、环境污损等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村域“人—地—产”等多元要素耦合机制,统筹农户意愿、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乡村空间治理的核心内容,考虑村庄类型、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以保护和发展为目标,差异化的协调农业、生态与建设空间,对全域空间进行系统安排与治理的村域规划。
2.2乡村空间统筹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
乡村空间统筹治理需要综合分析乡村系统内外因素的阶段特征、演变规律、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合理配置要素资源,通过乡村地域的组织、空间与产业重构,实现要素间良性互动与耦合,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村庄规划是乡村全域空间统筹治理的重要手段,其编制需要符合乡村空间治理的需求与基本规律。
村庄规划应系统分析村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分异特征,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在进行“人—地—产”现状规模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其发展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基于村域耕地承载力和建设用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识别及其阈值研究,将为村域空间治理与“人—地—产”重构提供定量标准,该研究框架将为村域定位、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指标管控、格局调整)、基础设施配套、生态整治修复等村庄规划的关键内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
图1为乡村空间统筹治理的村庄规划编制思路框架,为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1)从单一的人居环境改善扩充到村庄全域空间重构和环境治理;(2)从最初的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