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全球科学研究地图中的位置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这样说...
人物访谈背景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了—年由科学基金资助完成的项优秀成果,结集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六)》正式出版发行。正如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所言,在中国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的主要资助渠道——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它们基本代表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精华,从中亦可一窥我国在全球科学研究地图中的位置与发展前景。
创新源头相继涌现
据了解,本次遴选入册的项研究成果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涉及科学基金个依托单位,遴选标准包括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自主创新情况以及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等方面的贡献。
“实际上,自年以来,这已经是基金委第六次进行五年回顾式的成果梳理展示,与前五次相比,成果的绝对水平在持续上升中。”杨卫表示,这里面涌现出了若干可称之为“全球研究地图中的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
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在国际上引领了铁基超导研究的热潮。“到目前为止,铁基超导的纪录牢牢地被中国科学家掌握,全球铁基超导的研究引用一半来自于中国,而目前我国也是铁基超导研究材料的‘源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源头创新能力。”杨卫说。
在化学方面,甲烷分子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被誉为化学界的“圣杯”。而年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团队通过构建催化剂实现了甲烷无氧活化,由此实现了天然气的无氧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誉为“改变世界的技术”。
科学贡献接近世界科学中心标准
回顾“十二五”时期的这些研究成果,杨卫认为,过去,中国科学家长期沿着他人的创新基础来进行研究,而今随着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我国可能进入了一个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逐渐涌现的时期。
“总体上看,过去五年我国基础研究有着几大特点,一是整体提升,具体表现为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中科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相同步。”杨卫告诉记者,科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产出占世界的20%,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对比我国目前的学术产出,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了,甚至在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上已经达到了20%,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日本,正在追赶美国,因此我国已经到达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第二个特点是均衡发展。”杨卫指出,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在“十二五”期间都得到了较大进步,发展良好的学科走向优秀,一些原本空白的学科得以填补。《自然》杂志在近年曾经评价过中国基础研究的各学科,认为我国的化学发展最好,在世界上影响较大,其次是物理科学,从全球第四跃升到了第二名,生命科学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研究问题不断挑战前沿,环境和地球科学还比较落后,但也开始追赶。
调整资助方式,期待颠覆性创新成果
“鉴于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认为是时候期待更多颠覆性原始创新成果出现了。”杨卫表示,作为基础研究支持的主要力量,对于如何引导和推动我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基金委有这样几点思考。
“首先,在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中,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