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将于年由北京市、张家口市两地联合举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了解决冬奥会期间面临的雪冰条件保障问题。8月20日,由秦大河院士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科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北京冬奥会雪冰条件保障的科学、技术问题及风险管理”综合建议报告讨论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陈宜瑜、吴国雄、夏军,陈德亮,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宋连春,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王建捷,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李柏,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王志强,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洪广,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郑永光,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竞赛处处长王鲁蛟,卡宾滑雪场集团副总裁董林模,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姜彤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效存德教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任贾文研究员、丁永建研究员等近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秦大河院士主持。
会议紧密围绕冬奥咨询综合建议报告的内容、必要性,以及冬奥面临的科技需求展开讨论。项目负责人秦大河院士首先介绍了项目总体背景与重大意义;项目执行组成员效存德教授先后介绍了项目的设立目标、前期进展以及综合建议报告;会上秦大河院士播放了“索契冬奥会科技”专题片。与会专家对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气候-雪冰观测和保障等报告重点内容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要举办一次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仍然需要在气象与雪务关键科技方面抓紧部署攻关,尤其在赛区观测站布设、精细化预报技术、风险管理等方面理清思路,确保在年测试赛阶段就要用得上、可检验。其次,与会专家也赞同应立足后冬奥我国雪冰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提前谋划,将相关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议作为衔接性重大问题,另设咨询项目。最后,秦大河院士总结讲话,建议冬奥组委加紧建设奥运场地,以便在准确赛道位置尽早开展各种科学观测。气象部门应与优势科研团队,例如陈德亮院士高分辨率预报团队加强合作,设计出适用性强的短临气象预报技术,服务于冬奥;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将冬奥雪务工作作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冬奥会,培养技术过硬的雪冰产业科学与工程队伍;同时要加强与雪冰相关企业的合作,为雪冰产业发展和冰冻圈服务开拓空间。
会议合影
会议现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