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牛顿世界观之下,也就是机械性世界观,在组织中的体现就是控制性组织,靠制度靠流程强执行,最经典的是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我只需要他们的双手,可他们连脑袋也带来了。所以传统的管理学的四大功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现代管理学的起源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将公司看做一个巨大的机器,员工都是机器上的零件,通过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化、标准化的工序,每个员工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高效地完成总体任务。管理层的工作就是设定目标和奖惩机制,使得这部机器能够高效工作。所以,控制型组织将人看成零件,看成资源,所以每个公司都有人力资源部。但,其实已经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已经不是这种思维模式了,他们不再活在牛顿世界观之下,而是生活在复杂科学基础上的涌现性世界观之下了。比如有一次我去视源科技讲课,我说:人才培养要支撑支持战略和业务发展。我这句讲了有几十遍的话当场被怼,学员直接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公司人才培养本身就是目的。还生活在牛顿世界观之下的我还和对方纠缠,但是现在想来,我是多么的可笑,SB速率有点低。前几天,看到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的一句话,真是美。生活在牛顿世界观之下的CEO们估计和我一年前一样看不懂这句话,企业生存之本不是要完成业绩指标吗?怎么会是培养人才?再来欣赏一下字节跳动,该公司是涌现型组织的典范,我们都知道他们是app工厂,这些app是员工涌现的结果。张一鸣说:在我们看来,Control往往会带来一些危险。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时会有一种幻觉,对于聪明理性的人更是如此,常抱有理性的自负。所以要避免理性的自负,最好的方法是涌现+一点点控制。张一鸣将招聘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事,他会花大量时间在人才招聘上。早期,每个候选人全部由张一鸣亲自面试,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表达对人才的看重以外,还可以直观判断面试者的水准、价值观、潜在特质是否符合公司,形成了一道高效的筛选器。有人看到这会问:老师,到底什么是涌现型组织?涌现型组织和人才培养是啥逻辑关系?我给你画一个逻辑关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发展出若干可以解释涌现型组织的理论有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分形学以及复杂网络科学,以上这些理论被统称为复杂性科学。张一鸣关于控制和涌现的对比如下:计算机有两种处理任务的方式:一种是超级计算机,用一台计算机处理很密集的任务;一种是分布式的运算,让很多机器共同来处理任务,把任务分解,把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分解。所以前者就像是控制型组织,靠的是少数管理者的管理智慧来控制公司;而涌现型组织是分布式,期待着更多个体智慧的涌现。所以涌现型组织构建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激发人才的创意,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谷歌将招聘看作领导者最重要的事,他们要招聘的都是创意精英。(图片来自于赵若宇)为人所熟知的谷歌独创了“20%时间”工作制度,即允许工程师拿出20%的时间来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语音服务GoogleNow、谷歌新闻、谷歌地图上的交通信息等,全都是20%时间制度的产物。而人才培养的底层又是什么呢?是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高度认同;鼓励创新,在创新性项目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才。因此,涌现的公式是:第一曲线破局+人才涌现在第一曲线还没破局时,你上来就谈涌现,危险性太大,估计投资人也不买单。刚开始应该是allin在第一曲线上,此时的创新是为了第一曲线的破局而在具体打法上的创新,而非第二曲线的创新。在第一曲线破局过程中,建立起基本的管理规范,并逐步达成团队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共识,历练并涌现出一批创新人才,同时第一曲线积累起来的现金流也为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比如前面提到的视源科技,成立于年的视源科技,其主营业务是液晶显示主控板卡和交互智能平板的设计、研发与销售,国内较早涉足液晶显示领域的企业之一,所以液晶显示主板是其第一曲线,在3年时间里过了破局点。年推出第二曲线业务-希沃,围绕教师,教室,教学,提供数字化环境硬件系统,常态化教学应用工具,致力于提升教学成效。年推出第三个业务,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自主品牌高效会议平台"MAXHUB"。而这款产品是在年研发出来的,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当时他们员工在开会时苦于没有高效的会议系统,所以干脆自己动手研发出来。相信你和我一样,在很多公司的会议室里看到或用到过MAXHUB。除以上三个业务外,他们在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健康服务等方面也在加大研发和投入。视源科技研发人员占60%以上,已获授权专利超件,发明专利超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品权超件。下面是去年视源科技招聘博士生的一则信息,其对博士生的优厚待遇显示出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对员工好不好,在就餐方面最容易体现出来。我曾经体验过他们的五星级食堂,全部为自助餐,在视源股份员工餐厅里,一日三餐自助式的免费美食享受只是基本标准。餐厅多么豪华?直接给你上图片吧。打造受员工欢迎的餐厅在国外早有先例。有一个人在谷歌拥有一大批崇拜者,那就是谷歌餐厅厨师长查理·阿也斯。谷歌闻名全球的餐厅文化也得益于他。查理曾说:“我们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如果厨房的工作没有创意,就是整个企业的败笔。”据说,谷歌每年花费上亿,不惜血本打造“硅谷最好的餐厅”,以至于有谷歌员工入职大半年都没有品尝完所有食物。建设好的餐厅在近年来也成为了硅谷企业打造员工体验的新风潮。如DropBox有米其林明星大厨亲自准备的一日三餐。所以,创新基因在食堂里都能涌现。德鲁克曾指出一个事实:组织中的资源都符合机械原则,只有一种例外,就是人。所以涌现型组织的主体就是人。找到真正优秀的人才,激活他们,持续激活他们。让伟大的创意涌现出来,并变为现实!这是一个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
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