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新冠让神州大地披上苦愁之色,这一年的硕博毕业生,从期待毕业到期待现场学位授予庆典。可这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么顺利,线上答辩、线上毕业、线上庆典成为年硕博毕业生的特征。在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总感觉自己读了个“假学位”。虽然毕业不易,但求学路上的坎坷,至今仍然在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
一.科研的苦难与压力
作为工作了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虽不说功成名就,但在行业内多少有点积累。自己抱着“百战归来,再读书”的目的,在年通过统考和高校专业复试,终于在金秋时节,步入西南某高校求学。
十三年的职业生涯,自己总是以结果导向为管理目标,在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似乎也是如此。入学初,早早的完成的学校规定的学位相关论文撰写,凭借的是过往求学时的学术底子和自己职业经验。论文的投稿和刊发,并没有和导师进行深入沟通,只是以兴趣为导向,结合自己过往的职业经验,以实践创新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第一篇论文,看起来酣畅淋漓,但实则暴露了自己科研攻关的诸多问题。
在研一临近尾声,因自己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驱动力及其发展路径研究有了极大兴趣,于是开始的自己科研的第二篇论文,这次冲击的是所谓的“C刊”。基于定性研究的论文,被期刊速度退稿,“没有挂导师、不是博士论文,本刊不收录”的传说成真了。于是,“丧”成为自己在这个阶段反思。计量经济学、结构方程式等学科知识,是大学时候学过的,可在自己十来年的职业生涯中,自己用的更多的工具却是“SWOT”、“PEST”、“PDCA”、“VA/VE”等一系列分析工具,但在“C刊”中多为量化分析类论文,建模、数量关系分析是常规套路。难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真有如此之巨大吗?这次投稿的失败,令我开始了自己学术的反思,难道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非要用晦涩难懂的数量关系来阐述吗?如果理论早于实践,那么理论晦涩也是正常。可是社会学科的实践性,往往会早于理论,比如科学管理创始人之泰勒、创新鼻祖熊·披特等。或许这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社会学科在产教融合上的艰难?将社科类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指引,或许价值很大,但这条路却不是理工学科的路径,而应有自己的一条路?
如果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来看实践与理论的之间的关系,高层治理所涉及的宏观形势分析,理论参考价值较高;而进入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就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因素:
(1)不确定环境。当我们在课堂上阐述“不确定性”时,总是轻飘飘的用随机波动、不可测等词语一语带过,如果要用某种测量方式来评估不确定风险,于是我们有了悲观原则、乐观原则、遗憾原则和最大数学期望原则,可细细品一品,我们依然无法对“不确定”究竟是哪里“不确定”进行详尽而明确的实践指导?
在实践中,对于“不确定风险”,我们职业习惯会指导我们先进行时间归类、环境归类,暂时忽略掉长期性、宏观性原因,在上述前提下,我们从企业内部环境中寻找出盈亏平衡、瓦尔拉斯均衡等分析工具对“不确定”进行评估,将短期平衡归为消除“不确定”风险的办法,于是学术和实践的差异第一次呈现在学者与职业经理人面前。前者追求实践的完美理论阐述,后者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