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管教孩子。管教孩子是一门生活学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管教孩子,不仅仅需要掌握具体的实操方法和必备的管教工具,更需要有价值建构与理念支撑。
一、动力不足:当前学生成长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学生的成长是文化知识、道德品行、身心素质、艺术审美等多维度的发展,是蓬勃生命力的自然呈现。学生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才是学生成长的美丽风景线。年以来,笔者所在区域启动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并对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共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沉迷手机、网络现象比较普遍,经常被教师评价为“缺乏上进心,比较贪玩,不用功”;二是生活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薄弱,劳动观念淡薄,习惯了“等靠要”,存在被家长“过度关心、过度保护”的现象;三是品行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精致利己”,存在索取多、奉献少等现象;四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敏感脆弱,耐挫力和抗压力差,个别学生甚至有报复、偏执、抑郁等心理倾向。经了解,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本区域,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的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专题调研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青少年在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许多方面情况堪忧。所谓“问题学生”“沉默杀手”的普遍症候,正困扰着学生、家长和教师,也困扰着教育与社会。
这些问题从何而来?他们为什么失去成长动力?通过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家校社多因素融合叠加、个体与成长环境互动生成的结果。
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竞争。学习疲于应付、生活缺乏动力成为一些学生共同的感受。
从家庭教育来看,在观念上,家长普遍认为,“学校负责教养、家庭负责供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现象普遍,不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理解“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真正含义;在心理上,家长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喜欢从众、跟风,缺乏理性认知,把自己的认知、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在方法策略上,家长多采用指责型、溺爱型教养方式,漠视孩子权利,亲子冲突频发,导致叛逆儿童、问题行为层出不穷……综合来看,所有这些教育过度、教育异化、教育焦虑问题都可归因于对孩子权利的漠视和父母教育素质的缺失,导致孩子成长力量的削弱。
从学校教育来看,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立德树人任重道远。在认识上,德育工作存在政策文件上“德育为首”和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错位现象;在目标上,德育目标与德育主体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存在“漂浮”现象;在方式上,存在方法简单化,过多强调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入脑入心入行的教育还比较缺乏,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归根到底,现实中的德育缺乏人文关怀,过多地强调“标签”和“教条”,没有真正考虑学生内心需要,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是问题之根本所在。
由是观之,当前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方向不清、目标不明、方法不当、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困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主体性缺失、成长动力不足,这些都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二、幸福管教: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学生成长动力机制探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破除认识迷雾的思想灯塔,是引领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那么,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动力机制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生命体的起因和根源。”康德提出:“所谓意志,就是指一切有理性者所具有的起因力。”黑格尔认为:“那个使他们行动,给他们决定的存在的原动力,便是人类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弗洛伊德建立了“性本能”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影响深远,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以及家庭治疗模式,让我们透过个体内在系统和家庭系统来探求人的成长。塞利格曼发现习得性无助,提出通过建设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积极社会环境来获得幸福的力量。
综上,我们看到,成长动力首先来自人的属性。一是指向生理、安全需求的生物属性;二是以联结、爱、共同价值、信仰为特征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如有自主选择、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教育需要正向引导。成长动力其次来自社会的需求。包括人际的互动、家庭的传承、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等。前者是内生性动力,后者是外源性动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前者是决定性的,后者起着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影响。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主张,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并强调个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阿德勒指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简单地说,价值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很重要”“我对集体有用”“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归属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有强大的支撑力”“我拥有温暖的集体”“我有给予支持的条件和力量”。一个拥有高度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学生,他会很阳光、自信,有力量、有方向动力、敢于挑战和面对困难。反之则会出现寻求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