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到这个题目时无比惶恐。因为,古今中外论述读书方法的文章甚至专著可谓琳琅满目、汗牛充栋。牛人大咖们从不同角度、分不同门类、按不同用途,对读书的策略定位提供了专门指导、深度解读,对阅读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描写、系统讲解,形成了诸多理论分析透、案例可参照、方法能操作的阅读"宝典"和"工具书"。在这些专业人士面前,笔者无论在阅读数量上还是在思考深度上,肯定都显得幼稚而浅显,纯属"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故此,油生惶惶然之感。
但转念一想,世间事包括读书在内,实难寻到经世致用之法,亦难觅得"普度众生"之人。实践也一再告诉我们,就做事的策略方法而言,过来人只不过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思考总结后供后来人参考而已。受众肯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批判地借鉴参考,消化后转化吸收,探寻出适合自己的践行招法,不可能照搬照抄,完全"拿来主义"。既然这样,也就不会嫌弃笔者这么一篇井底之见。念及此,心释然。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一吐为快。
一
笔者认为,谈论读书的方法,不应该局限于"拿到书后如何去读"的层面,而应该往前延伸,首先解决"思想上想看书、行动上去看书和选择上看什么书"的问题。按照逻辑关系,这几个问题是具体阅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理应是读书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是一句我们常听到的话。其中的"好(四声)读书"强调的就是要将读书当成爱好,从思想和内心深处重视读书。思想认识是行为处事的缘起和先导。思想上抵触,行动上必然怠惰。所以读书这件事理应首先树立"想读"的意识,养成"爱读"的习惯。道理易懂,实现绝非一日之功,将是一个漫长而又繁琐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认知试论之。愚以为,"爱读书"思想养成的前提是真心认为"读书好",认可"读书是对个人最好的投资"。这是后续的起点和动力来源。然后,要在头脑中给"读书"这件事安排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把"读书"当成一件时刻记起最好是念念不忘的事。多日未读或者一日未读就觉得遗漏了点什么,内心会有"空落"感。否则,在紧张的生活节奏、繁琐的日常事务,特别是琳琅的外部诱惑面前,读书这件事很容易就到了九宵云外。接下来,就是通过"读"的具体行为,不断印证强化"读书好"的认知,进而筑牢固化"读书"在头脑中的位置,几者之间形成一种正向互促的关系。最后,久而久之,阅读就会由勉强逼迫成为兴趣爱好,由靠外力使压成为下意识习惯。如此,读书就会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之事。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有一句俗语,"想到"与"做到"的距离绝不仅仅是"头"到"脚"的长度,更有可能相去万里。也就是说,"思想上认识到"与"行动上落实到"之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读书也是这样。思想上树立起了"想读书"的理念后,读书这件事并不会自发地在行动上予以实现,还需要当事人的计划管理、量化评价和毅力支撑、自律控制。首先,要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分解量化任务目标,不能"意识流"、"随心情"。因为与电子产品的"形式魅力"相比,读书还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全凭心情,很有可能"鸠占鹊巢"。而且要真正领略书的"内容魅力",必须静下心深度思考才能融入,相对还是比较辛苦的,这就需要有计划规范、量化约束,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可以按时间轴计划,也可以按阅读量规范,具体因人而异。比如,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一小时。这一小时最好是完整的,至多分成两个半小时,不能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因为深度阅读的情景代入需要时间,支离破碎地反复打断,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也可以要求自己每天读一百页书。最好是集中注意力一次读完,尽量不要拆解。时间的长短和页数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定,关键是确保能够完成。计划制定、目标量化后,就要靠自己的毅力和自律坚持下去,这是重中之重。方法很简单,核心是坚持。日积月累,知行互促,相得益彰,必入佳境。
有人说,读书人进入书店图书馆,会产生又高兴又沮丧的矛盾感受。高兴的是,此生有如此多的书籍可供阅读,真是人生幸事;沮丧的是,如此浩如烟海的书籍,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完,真乃人生憾事。这话可能有点调侃之意,但所说道理是对的。面对卷帙浩繁的书海卷宗,没有人可以遍览,必然存在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择书一事没有普世标准、一定之规。读者会因需求、爱好、阅历甚至心情的不同而作出不同选择。这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适合就好。笔者仅谈个人的看法,供参考。第一类可读的书肯定是经过时间沉淀和检验的经典著作。不管是文学、历史和哲学类图书,还是专业类著作,都会有一些公认的、权威的、经久不衰的名作名篇,可列入必读书单。第二类是名人或者朋友荐书,特别是自己佩服喜欢的牛人大咖推荐的图书。因为他们的认知和品味可能更符合你的兴趣和爱好。一种方式是从他们公开的本人阅读书单中挑选,另一种方式是从他们的著作中提到的书籍中选择。但一定要警惕含有商业元素的推荐。第三种就是自我评断。当你无法确定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时,可以先泛读前五十页左右,以是否能够吸引你为评判标准,决定取舍。当然,各类图书排行榜、好书书评等也可以作为自己选择的参考,经常光顾的卖书APP的大数据推送也是不错的来源。但不要被商家忽悠,一定要按需选取。
二
选定一本书后,究竟要如何去读它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本书,会因为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而被釆用不同的方式阅读。还是那句话: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严格的高下优劣之别,适合自己即好。笔者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谈个人对阅读方法的体悟。
一曰"闲读"。可以简单理解为闲来无事翻翻书,也可称之为"碎片化阅读"。即,以"爱读"的意识和习惯,整合利用"支离破碎"的时间,获取即时性的信息和片断化的知识。这种方式不需要正襟危坐,不要求大段时间,不注重系统推理,也不追求情景的深度浸入和思维的纵横贯通,打发时间、消遣娱乐的氛围更浓。"闲读"通常没有特定的阅读目的,没有固定的阅读对象,也没有既定的阅读任务,以适应当时情景的随机阅读为主要形式。候车时、等人时、排队时、闲歇时??车上、厕上、路边、枕边??随手拿起一张报纸、一份杂志、一本闲书、一部手机??读几则新闻、看几篇评论、品几页短文、念几个推送??都属"闲读"之列。受时间琐碎的限制、地点游离的影响以及当时心情的掣肘,"闲读"无法长篇累牍,不易系统推论,很难深度思考。但只要有意识的"读",亦可了解时事新闻,知晓流行观点,获取生活感悟??虽然不能完整成逻辑深读,同样可以实现知识点累积。"闲读"无方法可言,关键是"读"。关于手机屏读,笔者认为,只有读文字,至多再加上读图,算是"闲读"范畴,音视频不在此列。因为读文字给人带来的思考深度和想象空间,音视频不但无法企及,反而容易扼杀。
二曰"详读"。即详细阅读。意指拿到一部书,完整系统、全面细致地进行阅读理解,消化吸收。此为读书的主流方法。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可分三步。首先进行"预先五读",读作者简介、读内容梗概、读前言目录、读名家荐言、读随附书评。上述内容因书而异,不一定全有,有则先读之。这样可以让你掌握该书的写作背景、布局结构、主旨思想,熟悉作者的出身阅历、专业优长,了解外界的看法评价,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该书。尔后进行"逐字通读",按照书的谋篇结构和逻辑布局,跟随作者的述事思路和运笔脉络,逐字逐句阅读全文。读的过程不要求速度快,而要求理解深。理解深的关键是静下心进入书中情景,跟上作者节奏边读边思边与已有知识储备比对。这个比较难,需要循序渐进。阅读时,要将触动你的新颖的观点、哲理的表述、优美的词句等等勾划出来;如果触发了你的灵感,要及时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想火花在当页的空白处批注记录下来。最后进行"记录整理",按照书的内容架构,将你勾划的句段和批注的文字抄记在自己的笔记本或者常用电子设备上。这既是对所读之书的全面复盘,又是对你认为的书的核心主旨和名言警句的系统梳理,还是对你读书时的有感而发和思考体悟的归纳总结,更是为日后的"温故而知新"打造"蓝本"。
三曰"研读"。顾名思义,就是系统研究性阅读,深度学习型阅读。它比"详读"还要深入得多、系统得多、细致得多,类似于求学时对学科教材的学习方式。"研读"就是要将书中知识进行体系性消化、深层次融汇,对自身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固强补弱或者健全完善。笔者觉得,对一本书的"研读",至少详读三遍,重在读书笔记。第一遍即为前述之"详读",只是可先不做"记录整理";第二遍就要系统构画读书笔记,按成书逻辑,做思维导图,排论点主旨,记推理过程,写演算方式??总之,所做笔记要能够充分体现书的精神要义和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你对书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理解,有利于你对书的熟稔掌握和日后复习;第三遍主要是对全书的系统复盘、全面把控,从总体上梳理书的架构逻辑和章节要旨。同时,也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完善对书的理解,优化读书笔记的编排。另外,还是诱发体会感想和思想火花的过程,读第三遍时,你的大脑已有充足的余力纵横思考、上下贯通,更利于产生自主的思想观念。"研读"这种方法的时间精力投入大,对书的选择必然要高标准、严要求,绝不是随便一本书就值得你"研读"。笔者妄言,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兴趣方面,值得你"研读"的书总共也就有百十本足亦。至于选择的标准,真的不好界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需要你在"详读"基础上再精益求精、优中择优。
三
对于一本书,是否"读过了、摘记了"就算结束了呢?笔者认为,至此并没有将读书一事形成闭环。要想尽可能多地消化吸收所读之书,读过、摘记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后续的笔记温习、写作转化和延伸阅读都必不可少。另一角度讲,如何将书中思想融汇于自身知识体系,也属读书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以阅读的广博增识印证。某种意义上,"博览群书"是最大的读书方法。且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最明显的效果就是,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你的知识面肯定会变广、词汇量肯定会增加,你的表达能力肯定会提升、思维逻辑肯定会强化。而且,当你涉猎的书籍门类不断增加,你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会得到快速提升。因为,当你初读某类书籍时,你几乎需要用全部的大脑带宽来理解消化读者的思想观点和论述逻辑,很难做到发散思维、触类旁通,更无暇顾及举一反三。如果之前就对该门类有过探询,读过相关著作,再读起来肯定会领悟得又快又深,还能边读边对比思考,认知和理解必然深化。相信看官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倘若你已熟读过通史,再读历史体栽的著作肯定会轻松容易得多,毕竟你已经对社会背景、时代特点、相关史论等知识有了储备和思考,再读时可以直接带入比对,阅读中的感想和灵感会更多。更重要的是,当你针对同一领域、同一问题阅读了大量不同作者、不同角度的著作以后,就可以有效避免"偏听偏信"、"直线思维",从而相对立体全方位的认识事物。因为,除观察维度的不同外,作者还会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主观色彩,持不同看法。而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不同维度的叠加和组合,更容易复现事物的原貌。
以笔记的温习复盘强化。"过目不忘"基本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随时间推移表现出的"遗忘曲线"才是被实践证明和科学确认的真实存在。阅读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所读之书的内容肯定会逐渐被遗忘,时间越长遗忘越多。虽然有些知识会封存在你大脑的某个角落,但只有被外界触发才有可能记起来,无法真正融入你的知识体系,变不成你的主动能力,做不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抵抗遗忘的最好方法就是逆遗忘曲线而行的适时复化,强化记忆。对阅读来说,复习读书笔记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式。前文已有述及,读书笔记是对书的架构和逻辑关系的极简概括,是对章节主旨、思想观点、名段名句的系统疏理,是对读书时理解体悟和思想灵感的归纳总结。对笔记的温习既是对原书概貌的复盘重现,也是对书中精华的强化记忆,更是对之前感想的反刍深化,极利于知识相融、能力转化。笔者认为,因阅读目的不同,详读笔记的温习更强调"博闻",可以随再次阅读相关或相近书籍进行不定期复习,实现反复印证式记忆;研读笔记的复习要注重"强记",应该针对"遗忘曲线"(其规律一查便知,不赘述)加大复习的频率和强度,使其尽快嵌入自己既有知识谱系。对于读书笔记的编撰与温习,笔者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具体形式和方法因人而异,以便于自己理解和复盘为要。
以写作的加工融汇贯通。同计算机原理一样,对大脑来说,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产品输出的过程,这之间则是大脑思考计算、加工处理的过程。而加工处理的本质就是将所读知识融汇贯通、转化为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相对于阅读而言,写作是一项用脑更多、思考更深、更加费时费力的"苦差事"。但正因如此,它才是读书的升华拔高阶段、知识的融入转化过程。笔者认为,我们没必要把写作看成是多么难、多么"高大上"的东西,只要有"感"就可以"发",那怕并不系统并无逻辑,都要及时地"挥毫而就"、记录在册,先不必在乎篇幅的长短、文笔的优劣,达意即可。这个"感"可能是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可能是由书引发的灵感,也可能是由书触发而又与书无关的遐思??无论那种,它都是你写作的论点。在下步寻找论据展开论证的过程中,你的大脑自然而然会对读过的书进行扫描处理,抽取相关思想观点和数据实例,借鉴相关构思技巧和表述方法,直至搜寻使用相关的词汇和句法。如此一来,等于你将所读之书进行了一次搅拌融合,之后又按自己的意愿重塑成形,从而完成对书本知识的融汇贯通、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知。如果你再把这些感悟和认知投入现实生活、付诸具体行动,就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笔者觉得,读书的方法至此可算闭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