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优先出版于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年第4期
作者:李爱花,杨雪梅,孙轶楠,苑亚坤,杨俊涛
来源:核酸疫苗研发态势与发展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3(4).
编者按
疫苗是人类防控传染病及部分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的重要“武器”。核酸疫苗也称基因疫苗,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在经过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多次疫苗变革后最终走向实际应用。根据主要成分的不同,核酸疫苗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核糖核酸(RNA)疫苗,其中RNA疫苗主要指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核酸疫苗以其快速高效的优点得到了疫苗研发领域的高度重视,特别是mRNA疫苗的研发进程显著加快,首次获批上市并在人体中使用。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杨俊涛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年第4期发表《核酸疫苗研发态势与发展建议》,从核酸疫苗及相关技术概念、研发轨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总结梳理核酸疫苗的研发态势。文章辨识了核酸疫苗特征,分析了COVID-19疫情对mRNA疫苗研究的促进作用,梳理了核酸疫苗拓展应用的主要领域,针对可能存在的技术性、安全性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文章建议,从改良目的基因表达、完善递送系统、提高免疫应答、增强mRNA稳定性及易存性等方面着手,着力开展核酸疫苗的关键技术开发;严格监管核酸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导利益相关方对具有安全性风险、可能对肿瘤与传染病防控带来颠覆性影响的mRNA疫苗技术开展改进研究,注重技术研发的前瞻布局并促进应用转化。
一、前言
疫苗是人类防控传染病及部分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的重要“武器”。疫苗接种作为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但未能有效防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疟疾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威胁的传染病。一些新型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甲型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导致的感染,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给居民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全球尚未有治疗上述疾病的特效药,需要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候选疫苗来进行相应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因此,我国需要提前开展疫苗方面的研发布局与技术储备,才能应对潜在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在传统的减毒疫苗、灭活疫苗技术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合成、人工变异、分子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新型疫苗,代表性的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VLP)、多糖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核糖核酸(RNA)疫苗)等。
核酸疫苗尽管研究历史较长,特别是DNA疫苗的研发可追溯到年,但相关工作并未获得生物技术领域的足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