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教育能翻转阶级吗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9

请你思考一下,教育能翻转阶级吗?当代教育出了哪些问题?

我们先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我们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受教育?有人会说,当然是让老师传递知识给学生,但这只能算教育的功能,而不是本质。而且当今社会,只要上网就能找到各种资源、专家演讲、一系列的教学影片。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受国民义务教育呢?如果要知道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必须去看近代国家的义务教育是怎么出现的。

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教会才是主要传递知识给大众的机构。但是18世纪的德国普鲁士为了国家发展,开始推动义务教育,希望让人民有为你的国家打拼的意识。

当拿破仑打进普鲁士时,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就昭告全国,呼吁透过民族教育,让全国年轻人能够感受到国族共同体。所以在德国,教育制度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建构民族认同,富国强兵。但是义务教育出现后,教育机构很快就开始烦恼。

应该要教什么内容?当时的腓特烈大帝就担心,如果让一般农民知道太多知识,他们可能会进城里造反。

在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的统治阶级怕劳工学法国人搞革命,就决定用义务教育来管控大众思想。

当时的英国教育署署长就直言,如果下层人民要接受教育,他们应该会被教育成懂得欣赏上层阶级创造出来的文明。所以在英国,教育制度的出现其实是一种阶级控制。

而在日本,则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时开始引入西方的国家教育制度,试图透过小学义务教育把日本人全盘西化,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国民可以追赶上西方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的起源论中,最有趣的是哲学家傅柯的理论,傅柯认为,学校、军队、监狱、医院都是18世纪国家为了以最理性的方式管控社会人口而设计出来的机构。这些国家机构。可以透过时间跟空间的超前部署来施展权力。

例如在时间上,军队演习时每个抬腿的时间都要同步,就像在学校里,学生的所有行动都必须按表上课,午休时间就必须全部趴下,扫地时间就必须打扫教室,升旗时间就不可以乱动。

这样的时间管控可以让官方的时间作息渗透到身体里,所以即便老师不在场,学生听到钟声也会自动乖乖做好自主管理。有权利者不在场的时候也可以施展权力。

或是在空间上,讲台的设计让老师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在干嘛,学生桌椅无法移动,但是老师可以四处移动,所以你不知道考试偷看隔壁时,老师是不是在后面看你,因此身体也被规训的不敢东张西望,现在这项功能则由监视器取代,老师不在教室时,学生也不知道有没有被监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离开学校、军队后,身体依然会在早上醒来。

因为权力运作已经完全渗透到了身体里。18世纪法国军事学校的规训体制,后来甚至变成了英国哲学家设计监狱的灵感来源。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上学都感觉像进监狱一样。因为监狱的设计一开始就是源自于学校。

所以教育不仅仅是要传递知识技能给下一代,更深层的运作机制其实是让学生提早适应出社会后会遇到的权力关系。

这套起源自18世纪的规训教育体制,让西方国家在20世纪民主化后开始出现矛盾,他们发现自己国家的学生跟集权主义国家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一样安静,不敢质疑老师的权威。

学生从小在教室里就被训练要服从、听话,但成年后又被国家要求要当有主见的公民。正是这种矛盾,让二战后的西方民主国家开始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所以从历史发展来看,近代学校教育的起源是透过打造理想的公民来建立国家期望的某种社会秩序。

不管是民族认同、阶级控制、学习西方知识或是规训体制,都必须先知道他要走向何方,确立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才能知道如何设计教育制度。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我们要透过教育把下一代的公民带向何方?我们一直在摸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有一项文化观念是不曾改变过的,就是追求文凭,希望靠教育往上爬。也就是文凭主义。

希望通过教育制造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流动。一直到今天,教育都被一般大众认为是让下一代向上流动的手段。而这也导致教育制度不管怎么改,都无法减轻学生压力,因为学生真正的压力来源并不是国家教育机构,而是家长的期待,要考上前几志愿,考上公务员,找到稳定的工作。所以问题就转向了家长的教育观。

但为什么许多家长认为高学历才是成功的人生呢?又为什么时常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在小孩身上?因为对家长来说,这是一种责任。

心理学家发现,家长更容易感觉到自我价值取决于小孩的成就表现,如果小孩表现不佳,感到丢脸蒙羞的反而是家长,仿佛是父母没有把小孩教好,没有尽好父母的责任。

所以父母擅长用一种心理控制技术,跟小孩讲他们以前做过哪些丢脸的事,来引发他们内心的羞耻感跟对父母的愧疚感。擅自帮小孩做决定却说我都是为你好,却不知道小孩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教育哲学家杜威就认为,为了追求未来成功而要求学生课业的观念,是一种强迫成就导向,仿佛学生要先忍受学习,学习未来所需的生活技能,大学毕业后,他才可以成为自由的大人,去过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这种思维完全搞错了,因为人生前20年受教育时不就已经是在生活了吗?学校教育的第一任务应该是自然发展导向,也就是引导学生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了解自己该如何在世界中存在。

但在当今的文凭主义教育系统中,我们竟然要学生先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还告诉他们只要追求课业知识,考上好大学就可以重获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结果反而是被课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补习的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糟。

早在15世纪,中国哲学家王阳明就曾经大力反对国家的科举教育模式,认为强迫孩童背诵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是在毒害年轻人,而提出了跟杜威的自然发展导向相似的哲学,要依照每个儿童的天性,让他们衷心喜悦。

而教育模式又如何影响下一代人?按照阶级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种是最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这种家庭看似有钱,人人称羡,但实际上他们心里其实更焦虑不安,为了培养国际竞争力,从小就规划送小孩出国留学、读私校。

让小孩在高压的环境中成长,也导致父亲必须更努力赚钱离家工作,外派到海外。所以中产阶级在经济上富裕,可以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但却是时间上的穷人,无法有足够时间陪伴小孩。

第二种是一般中产阶级家庭,这类家庭多半更推崇民主的教养,因为家长自己受过父母的权威管教,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失去的童年。

所以中产阶级家长必将会跟小孩讲道理,鼓励小孩发言,挑战权威来争取权利,也更会教育孩子要找到自己的志向,让他们去学各种才艺,探索自我,而且也更知道如何把这些课外活动变成制度认可的证书。

这也是为什么申请入学其实更有利于中产阶级的小孩,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训练自我表达,学习各种才艺,在多元入学上更有优势,未来进入职场后也更容易适应白领阶层的工作。

社会学家把这种中产阶级的教养方式称作规划栽培,父母妥善规划各种课外活动,却又不是威权控制,而是鼓励自由发展,但这种规划栽培有时候反而限缩了孩童的自主性,因为家长规划的活动都太丰富了,小朋友在空闲时间反而不懂得自己玩,会一天到晚很无聊。相比之下,劳工阶级的小孩没有家长陪伴时,反而很会自得其乐,有高度的创造性、自主性。

但是,劳工阶级的家庭也分两种,一派家长认为自己经历过联考制度的失败,不希望小孩复制自己痛苦的童年,顺其自然发展就好,不要有太大的课业压力,另一派家长则认为应该透过教育让孩子向上流动,希望他们可以做更体面的工作,社会学家也发现,劳工阶级的职场经验更多是体力劳动,而不像中产阶级是靠口条脑力。所以劳工阶级的父母也会把自己的职场习惯带回家。

那么,学校教育真的有办法让人翻转阶级吗?作为父母,我希望孩子能有上进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希望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无常与无奈保留一份理解和善意。

好的教育改变阶层,更好的教育让人超越阶层,看到比优秀、财富、受人尊敬更重要的东西。阶层已是事实,能够不断向前,做出改变,成为榜样和英雄当然最好。如果不能,接受生活的设定也未必不是一种活法。毕竟,作为父母这么拼搏,到头来无非是想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

他们有他们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永远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也许社会现实需要孩子像一个工具一样去竞争、去奋斗。但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是何其珍贵,培养孩子的审美、自我感,独立而有尊严。

生活分阶层,生命无贵贱。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我都祝愿天下的孩子们能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真实善良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