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认识中西医学体系的科学原理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5/4/29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如今已逐渐进入国际主流医学体系。综述了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背景下中西医学不同的科学范式,阐明西医学的核心是基于物质科学的简单范式,而中医药学则是基于信息科学的复杂范式。提出中医药学以“疗效”为导向,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等理念支配下,以人的信息器官为核心,将医生与患者、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及干预措施、时间与空间因素等紧密关联,在“辨证论治”等方法体系下实现信息转换,并最终实现维护健康、消除病痛和养生延年的目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以“信息科学”为特征的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然而,中医药学却是李约瑟充分肯定的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及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余年,中医药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中医针灸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在个国家得到传播应用,并逐步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药学这一古代科技的瑰宝,为什么能够逆势发展至今?未来是否要改变其发展方向?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科学类别及其研究范式角度找到明确答案。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及其范式下的中西医学体系科学的使命是揭示事物的本源,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对世界本源认识逐渐从神学过渡到物质本源论,而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本源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能量和信息。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4年)首次提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所构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是事物运动的本源;能量既是事物运动的外在表现,也是物质运动的支撑;而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事物运动表现在外的一种状态和方式,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正是由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整个运动着的世界,但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事物运动变化,所以在研究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时,从物质观或信息观出发就形成了“物质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不同科学类别与研究范式(图1)。对此,国内外学者已开展诸多研究。图1认识世界的2种科学类别和研究范式从物质观出发,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Laplace,—年)提出:如果有一个超人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原子的位置和动量,能够解答一切方程式,那么宇宙的一切事件就都能够被精确地描述。基于这种观念,物质科学在“还原论”的指导下,借助能够将物质分离、分析与鉴别的技术,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论,将研究主体、研究环境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其从发现和分析物质结构及其功能这一本源出发,最终掌握事物运动规律的目标,以便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形成了物质科学的价值观、特点及其知识体系。物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ElwoodShannon,—1年)认为,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再现另一端所选择的讯息。中国信息学领域科学家钟义信教授在信息论与控制论等思想基础上,通过对物质科学与信息科学进行比较,在有关人工智能(AI)发展方向研究中提出要颠覆传统学科范式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束缚,确立信息学科范式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规范和引领,并提出了“通用智能理论”等。在对“人体研究的方法论挑战”的分析中对“面向物质和物质系统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与“面向信息和信息系统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了全新视角的论述,揭示了中西医2种医学的发展道路、特点优势和缺陷等。针对信息科学,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在物质能量基础上的运动状态和方式,所以将发现和掌握事物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维护和驾驭事物的运动作为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感知、传递、存储、智能和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采用“信息转换”及从数据到信息、知识,最后转换为智慧的方法论,对事物在空间上所呈现的运动状态、在时间上所发生的过程和规律的观察、类推等,揭示事物运动内外交互的规律,掌握把控的事物运动,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中国古代科技“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明于求道、重于应用、长于辩证”等特点产生的内在原因。文艺复兴以来的工业革命及其支撑的科技,从物质观点出发,紧紧抓住事物运动的本源,在分析分离鉴别技术不断革新的支撑下,以发现新的知识为导向,形成了其价值标准和推进的竞争机制,在认识事物物质构成与功能,并以此来改造世界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信息科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内外交互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随着研究深化,受信息获取、传输以及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制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科学的成就并不显著。20世纪以来,随着感测、通信、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第三范式——仿真范式”向“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的转换,人类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21世纪以来,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能,整个世界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方法论、运作机制都在进行大的变革和调整,作为以信息科学为主要支撑的领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物质科学与信息科学2种不同的科学类别及其科研范式,也淋漓尽致地反映在人类健康维护中。在实现维护人体健康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分别体现出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特点和其研究范式,使2种医学体系形成了各自的发展道路。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和学术上开始了独立研究和创作的新时代,15世纪维萨里关于微观世界的宏论《人体的构造》创立了西医学的现代基础,17世纪哈维在著作《心血运动论》中揭示了“血液循环原理”等,医学逐步形成了与工业革命同步,从物质科学来研究人体的现代医学体系。西医学坚持物质科学的分解分析方法论,借助一系列科学仪器设备,从宏观到微观,对人体的物质结构从整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病因病理(物质结构)的异常来进行对抗性的预防与治疗,形成了“疾病医学”防病抗病体系。中医学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始终将“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互动的巨系统。中医学认为要维持人体健康与消除病痛,必须“天人合一”,强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通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从外知内”即“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等,并以此形成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且其目前仍然是中医诊疗的主体。中医药学没有从物质观而是从信息观入手,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因素与人体健康状态关联,在认真观察、类比的基础上,建立了维护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图2)。图2中医学与西医学科技基础的比较中西医在各自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又都根据自身发展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进行着“医学目的”“医学模式”以及研究范式的变革和调整。西医学的“疾病医学”体系,已经开始向健康医学、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4P医学(指医学的预见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以及“整体医学”在转变,其“知识为驱动的医学研究范式”,也在向“以问题为驱动的范式”转换,“转化医学”“效果比较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越来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6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