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张剑澜课程设计的内核思考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1-2-7

课程设计的内核思考

原创作者

张剑澜(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总校长)

课程(curriculum)的概念很少用于中等后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常用的概念是学习项目和科目。目前的课程概念化与普通教育(k-12)、中小学密切相关。课程概念源于拉丁语“curere”,意思是“赛跑的跑道”或“要遵循的路线”。从词源来看,课程被视为“一个学习安排”或“一个学习的计划”,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计划和指导所有学生进行的学习”。其结构通常概括为目的或目标、内容或主题、方法或过程以及评估或测试四个维度。我们在经过多轮研讨之后,现在课程设计与研究都会围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paradigmshift),开始反思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传统课程开发范式的局限,比如肢解了课程与学习者学习的整体性,使学习者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教师的主体性。课程不是既定的学习材料,也不是“僵死”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这也是后现代课程论者W.Doll致力于超越学习材料的教条,走向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实现课程的“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也作出了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便、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7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