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教授结合近年调查研究和思考,提出建议设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随着全社会对应急管理的内涵认识日益加深,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应当如何对应急管理学科进行定位?记者近日围绕以上问题采访了郑鈜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教授通讯员曾益/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郑鈜: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一是学科及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涉及应急管理业务的相关本科专业中,“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应急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消防工程”“安全防范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火灾勘查”等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公安技术类”()一级学科,“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理学的“地质学类”()一级学科。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最近的文件显示,应急管理将作为管理学门类中“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带来了显著问题,“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偏软,本身在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在过去就难以对接和容纳广泛存在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安技术以及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生和知识,未来也很难满足更为庞大、复杂的应急管理实践需求。
二是学科建设目标不清晰。自年3月我国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来,国内高校陆续加快了应急管理学院的建设步伐,但是依托的既有专业、学科、院系等各不相同。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数量较多,依托公共管理等的高校数量较少。从这些学校的应急管理学院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差异也较为明显,这不但不利于我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科,而且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符合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学生数量明显不足。受专业目录和学科发展目标的限制,目前国内高校每年招收的应急管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数量较为有限,每校每年仅招60人左右,每年全国毕业人数仅人左右,明显难以满足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对应急管理学科进行科学定位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郑鈜:第一,将“应急管理”作为“融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列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旅游管理()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第二,在“应急管理”一级学科之下,进一步凝练二级学科,可考虑设置应急管理与技术、应急科学与工程、应急救援与指挥、应急信息安全与管理、应急法规与政策、应急产业管理等二级学科。
应急管理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现有一级学科不能涵盖的独特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专业、技能、素质要求。应探索建设完整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体系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多领域专门知识和较系统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华夏曾江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