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价格 >> 正文 >> 正文

易经与经营管理绪论周易与现代管理科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0-8-22

(一)《周易》必变,不变,所变之道与管理突变,渐变,不变之理。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里精辟地说明了精神、物质、变通、通达、事业的关系。干任何事业离不开物质和精神(道理、知识),也离不开“变化与通达”,故系辞上传第九章说“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变”与“化”,朱熹把变化分为两种形态。“化”即“渐化”,相当于量变;“变”即“顿变”,相当于质变。其中又分化为三义:其一“化”是渐渐地消磨去。“化”是自阳而阴,渐渐消磨将去,故谓之化;其二,化是不知不觉地化去;其三“化”九是无痕迹的变化。“变”亦有三义:其一,突然地飞跃;其二,有形显著之变,如“人的一生”;其三,变是连续性的中断或截断。

(二)《周易》适变、应变、权变之道与管理的适应转化、机制转化,随机权变之理

易经《艮卦》中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贲》中有“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都是强调要适时、适切、适应,机变之道,此道理在管理中可引出诸多至理名则。

第一、适变之道—适应转化的原理

首先,要适应。适者生存,企业要适应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不断变化的潮流。适应国情、行情、本情;适应自然、市场、环境;适应人心、人力、人智;适应物质、能量、信息;适应供产销、人、才、物。适应才能适变,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变之道—机制运化的原理

从整体到个体,从应变到创新,这是易经的重要观念之一。成中英教授认为:“没有整体,就不能确立相对个体的位置,也就不能发挥个体的作用……”企业的竞争力源于企业的活力,所谓活力即企业的“自组织机制”或称“应变器”。“应变器”具有多层次功能,当系统某些环节发生某种变化时,它随时都可以使该系统得到自动的调整。建立健全企业的经营机制,就能应变自如,使之增强智力、积累实力、完善权力、达到经营管理、至善、至佳、适当、适变之功效。

第三、权变之道—随机制宜的原理

权变是权宜机变,机变是因时、因地、因人、因素、因势变通之法。“经达权变”是古人提倡出来的。“经”是管理的原则,“权”是权变之道。要“经、权”结合,即一般与特殊,原则与灵活运用相结合。要有“经”亦有“权”。管理中权变理论中心是提倡权变思维,实际就是太极思维。

经营者若能把握适变、应变、权变之道,即可以使经营管理达到沟通、贯通(协调)、疏导之境地。也就是易经的“变则通,通则达。”

(1)知变、察变是企业家成功立业的基本功,所谓知变,就是知问题、弊端、困难、灾难、危机之所在、之所由、之所趋,这是领导的艺术,是理性、非理性、超理性思维的结局,德、才、学、识的结合体,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其次,要掌握知变、察变的武器,这就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察变能力。

1、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质变是从量变开始,通过量变完成,但也要注意量变的时候,就包含着质变。

3、变法与常法是辨证统一的,是相生相克的,如奇正相生,常法是指一般、普遍、共性,变法是指个别、特殊、个性,不能认为一切变动是好法,有些常法实乃妙方。

4、“穷则变,不穷也要变,失败了要变,成功了也要变,失败为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5、变可以是逆规律而动,将历史车轮拉向倒退,变可以是顺规律而动,可以将历史车轮推向前进。

(2)促变、达变是企业家、领导者的根本任务

企业家的根本任务是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管理与发展的目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提出“涨落导致有序”,像今天的股市、房市一样,就是通过变革达到有序有治。

防变制变是企业家律己、律人、律它的最大实际。阴阳之道告诉我们,促进事物好转,同时更要防止事物变坏。这是高深的哲理,复杂的工程。

总之,能精通知变、通变、至变之道者,可以使管理形成变通、亨通、流通之“至善”之功效。

整理编辑:李季青

张道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5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