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经意间表现出的对阅读的浓厚的兴趣、对书籍的发自内心心灵深处的珍惜,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幼稚的生命,播下了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得越早越好。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褒奖,会对一切都充满自信。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因为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时,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智能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没有所谓文、理之分,只要亲自参与了实践,只要切实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的“营养”——无论文、理——对年轻生命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十分有益的。
一群挚爱读书、满腔热情的年轻人,一群心地单纯、有着共同的爱好和价值追求的年轻,走到一起,互相激发,互相启迪,互相点燃,这对于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有益呀!
每个朋友都是镜子,每个朋友都是老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同龄伙伴的影响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自己开始漫漫人生之旅。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也许你并没有把学生看透,可他们却把你给看透了。学生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会给他留下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甚至可能使他在他的同学中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教育与管制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儿,它还有比抓小偷儿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一切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