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1.“教育”一词的出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学记》的地位: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遵循自然”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这些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6.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能对新师新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7.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8.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壬寅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1.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13.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14.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15.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伴随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而产生的,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16.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17.教学工作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8.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1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2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2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2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24.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以及团结、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
25.操行评定的概念: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26.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工作为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有效保障了班级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展开;
(3)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4)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27.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28.家校联系的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29.教育研究的性质:
文化性、价值性和主体性。
30.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3)制订研究计划;
(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END
,常州教师职称备考姜老师来帮你!22年备考资料包
等你来拿!
教育学、心理学、
新课程、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年最新热点
22年考前押题
统统都有
晋级的不二之选
年晋升成功部分教师反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