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是多少父母对孩子的期盼,而在父母辉煌的光环下成长,被期待成为如父母一样优秀的子女,又成为多少孩子成长路上的叛逆的因素。
今年40岁的陈由伟,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宝贝儿子,在他成长的路上,他的父亲多么希望儿子能够在数学领域有一番成就。
他身边的长辈也会追问是不是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就连他身边的同学朋友知道他是数学家的儿子,也会认为他的数学成绩很好。
这种刻板印象对成长中的陈由伟来说,无疑是煎熬的、令人烦恼的。
但幸运的是,他的父亲虽然期待他在数学领域的作为,但却一直没有强迫自己的儿子,反而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成长。
所以直到陈景润去世,陈由伟才下定决心攻读数学系的硕士,这是证明给他父亲看的,可以骄傲地去父亲坟前烧纸;同时也是证明给大家看的,证明自己学数学也是可以的。
他做到了曾经家人、长辈、朋友希望他长大后的样子,现在也未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反而是开起了自己的医疗公司。
提起陈由伟,就不得不提起他优秀的父亲——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仍然在数学领域创造了斐然的成绩。
01生活贫苦挡不住学习的热情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贫苦的家庭,刚生下来的他就面临着口粮短缺的问题。他的妈妈因为没有乳汁,只能够通过找邻居借来米汤喂养他。
就这样,陈景润慢慢长大了。
因为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只能供应他的哥哥上学,而当时照看他3岁的妹妹就成为了他的日常。但他非常渴望学习,每天晚上哥哥放学回来,就要让哥哥教他算数。
后来他就在帮助母亲干活之外,自己抽时间学习写字和算数。他的母亲看到他渴望学习的劲头,就把他送到了学校。
进入学校后,陈景润很是用功,成绩也非常好,但也经常遭到有钱人家孩子的欺负。当时他的妈妈安慰他,穷人家容易被欺负,所以勉励他要好好学习,争口气,将来出人头地就没人敢欺负了。
此后,陈景润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
当时他的语文老师是一位老教授,因年纪较大,又不满国民党对待日军的行为,就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而陈景润又比较勤奋刻苦,就经常给他讲中国年文明史,并激励他好好读书以后拯救祖国。
而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位还不到30岁且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年轻老师,他学识渊博,非常有见地。
而当时陈景润数学基础也非常好,一本数学课本十四五天就能学完,他的数学老师就给他多讲,也进一步激发了陈景润的爱国热情。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自然科学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不发达就意味着在国际上是落后的。
陈景润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变得更加热爱数学,在整个初中阶段,他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优秀。后来,他考入了英华书院读高中,又遇到一位让他受益终生的老师。
沈元曾经是清华大学的一位主任,知识储备渊博,是陈景润的数学老师。
有一次课上,沈元老师介绍中国古代对数学的贡献,并借此激励学生们要创造更大奇迹,同时还讲到了当时数学界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并激励学生要努力研究摘下那颗明珠。
而沈元老师在课上的这一番激励,成功激起了陈景润的斗志,课后他问沈老师他能不能摘下那颗明珠。沈元老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那一晚上,陈景润是失眠的,也从那一天起,他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不管成败与否,都要不惜一切去努力。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02历经磨难证明国际数学难题
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作为一名数学系高材生,他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了数学老师。但是他因为讲课口齿不清,学生们听不懂,不久便被解聘了。
这让他十分地苦恼,无奈回到福州的老家,摆起书摊,一边读书一边卖书。
后来他的事情被厦大的一位老师知道了,便把他召回了母校,担任数学系的助教,后来还成为了图书馆的管理员。
在这期间,陈景润一直都在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反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直到年,他把自己的猜想经过论证写成论文,并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结论。那时,陈景润只有23岁,同时他在母校里完成了论文《他利问题》。
后来,华罗庚知道了这件事,非常赏识陈景润,便把他调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并成为他的一名学生。
在华罗庚的指点之下,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研究就更加努力了。
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已经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相关的证明。
这对陈景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7年之后,陈景润历经磨难,终于发表了有关“1+2”的详细论证过程。随着这篇文章的发表,陈景润立马在国内外成为红人,他被公认为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贡献者,他的研究成果也被写进了美英法等六个国家的数论书中。
陈景润一夜成名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他所经历的磨难与付出的汗水。
直到现在,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没有被人所超越,他也永远留在了人类数学史上了。
年过半百一见钟情遇良人
陈景润在获得国际荣誉的时候,却不知道他为了这项研究已经连续几个月没在床上好好睡过觉,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身体垮了,医院。
然而就是这次住院,让一向沉闷、冷淡、不爱说话的陈景润抱得美人归。
医院,刚好医院,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都对这位数学家崇拜又格外照顾。因为,由昆是陈景润病房里的值班医生,这就为两人的相处创造了条件。
由昆的出现让陈景润突然变得神清气爽,像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样。有一天,陈景润突然问由昆是否婚配,当时由昆还比较年轻,没有多想,就是多少有点羞涩地回答说,自己未曾婚配。
此时,最开心的就是陈景润了,因为他从第一眼看见由昆就喜欢上她了。
久而久之,两人便有了感情,终于在年两人在北京举行了婚礼,次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陈由伟。
此时,陈景润已经47岁了。
03科学家光环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陈景润成为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很难被超越。
而作为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一出生就注定活在父亲的光环下,这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的压力与烦恼。
不过,陈景润作为一名科学家,在家里就比较讲究民主,对于儿子陈由伟的成长也一直都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比如,为了让陈由伟学习数学,还专门给他报了班,可是刚学了几回就不去了,陈景润没有生气反而更多的是理解孩子,尊重陈由伟自己的选择。
还有,当陈由伟选择去学习音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没有过多地干涉。虽然陈景润心里有些许的遗憾,但他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可是,陈景润的幸福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年只有63岁的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的妻子由昆和15岁的儿子。
伟大的数学科学家去世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