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黄卓老师的演讲文章,是应邀给雪球财经和我们的MBA同学做的讲座。黄卓老师是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虽然不是有些人预期的股票或基金推荐,但对于投资市场的结构与趋势分析,尤其是投资的原则把握很有价值。推荐阅读。
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几个问题: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面临何种投资机遇?如何平衡在投资中的收益和风险?如何规避投资中常见的陷阱?
中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持续两年多来,整体需求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收缩。中美 给供应链和产业链都带来巨大冲击,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冲击的力度。居民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转弱,这些都给投资构成巨大挑战。
中国资本市场的新机遇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权益类投资时代已经开启
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大量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下图展示的是年的央行数据,中国居民的资产约有59%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金融领域内的资产仅有约20%。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只有24%的居民资产配置房地产领域;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两国的居民在金融领域内的资产配置占比分别为71%和3%,比我国高很多。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居民配置在金融领域内的资产有22.4%是银行存款,1.7%是现金和活期存款,22.4%是定期存款,银行理财资管产品的占比约为2.%,股票基金的占比加起来仅有10%。与国际水平对比,这一水平相当低。
截止目前,“房住不炒”的政策已坚持年,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在我看来,对大部分城市的大部分居民而言,房地产作为一个投资选项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或许在5年甚至10年前,房地产是很有把握的一个投资选项,区别只是涨多涨少,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一样。如果两三年前买银行理财,投资者大概率能获得3-5个百分点的收益,至少不会亏钱。现在这种局面也被打破,特别是年国家开始推行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已被打破。今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很容易发现许多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显著,有些理财产品的净值甚至为负。换句话说,现在的理财产品已经无法保证投资者百分百获得正收益。
与投资对象的贫乏相比,中国居民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可观。据保守估计,中国居民个人可投资资产已经超过万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类资产向权益资产配置的空间非常巨大。
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逐渐兴起,在支付和网络借贷等领域都获得快速发展,在移动支付领域居于全球 地位。利用金融科技平台来发放贷款,也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新模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宝宝”类理财产品帮助许多普通投资者成功跨越线上理财的门槛,使大家对线上理财和管理资产已经习以为常。
从股民转到基民
目前的银行理财都在向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和借贷性产品间的界线区分已经十分严格。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回归“代客理财”的业务本质。
-年中国有28万亿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保底型收益持续下降,支理财产品破净,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这意味着银行理财资产投向已经发生变化,非标的类资产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权益资产的比重稳定增加。许多银行也成立了理财子公司,提供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此外,有越来越多的A股投资者从“股民”转变为“基民”,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以前有很多散户买股票,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A股散户化”,这使得我国通过基金类产品或机构投资者来参与股票市场的比重相对较低。经过过去几年发展,这一情况已经出现积极变化,特别是在基金大热的年,公募基金新发行支。年基金的数量再创新高,新发行支,基金市值规模达25万亿,位居全球第四。年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万,年新增万,投资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A股市场规模和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
A股市场出现两方面的变化。
一是市场规模在提升。目前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家,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探索建立对机构投资者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股票的背后都是公司,只有上市公司不断提升经营质量,股市才能获得持续回报。对于一些成长型公司,A股也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目前已有超过家企业(年70家、年家、年15家)上市,募资亿元,总市值接近5万亿元。
在市场监管方面,《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和《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监管制度。针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及停牌、融资分红甚至是财务造假等相关行为的监管,也向着更加严格方面不断改善。
二是机构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它衡量了市场交易主体的成熟度,也反映了市场投机性的程度。个人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从年的72%下降到年的52%。尽管这一占比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已经显著缩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整个市场的成熟度和质量在持续提升。
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1、认知革命
如何在权益市场里投资?在我看来,首先要实现认知的革命。这是畅销书《人类简史》中的一个词汇。这本书认为智人之所以能成为统治人类世界的人种,很大一个原因是发生了认知革命,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投资同样如此,要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者必须先完成认知革命。
在我看来,这方面的认知革命包含三个层次。
对投资产品的认知
毫无疑问,想要投资有方,必须要对投资对象或产品做充分地了解。比如,理财和货币基金是相对比较安全的理财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相对较低,当然收益可能相对较低。
再比如基金类产品的特点是非常分散,通常是把许多股票或是一些投资标的一起打包,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分散化的投资工具。这类产品里可能包含宽基这一类被动型投资产品,以及一些行业基金和其他不同风格的投资基金。此外还有主动型基金,主要由一些基金经理根据自己的判断和专业知识来进行资产配置。
对投资者而言,首先要了解基金的类型和风格。如果是主动型基金,投资者需要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有所了解,对基金的配置范围、费率和申购赎回规则都要有所了解。
接下来就是股票,炒股同样要求投资者对股票有足够的了解。股票市场约有0多支个股,投资者需要学会对个股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宏观的经济大势、中观的产业行业分析、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司财务基本面,最终影响个股走势。
对市场的认知
投资者可能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发现了好的投资产品,买入之后偏偏不涨。此时投资者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好企业带不来好收益?这似乎要从市场层面找原因,即市场对该企业的估值如何。
想要认知市场,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金融学里有个非常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能反映公司的基本面。然而市场也会“有情绪”,有时悲观,有时狂热,这可能导致价格出现过度波动。
还有一个介于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之间的概念——流动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市场资金面的情况。有些时候,资金面由宏观决定,有时候也由市场的特性来决定。比如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港股的流动性相对比较低,这可能与其投资者构成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关。在A股市场上,货币政策是影响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自我的认知
市场自有规律,有时市场大涨或指数大涨,但投资者仍然没有赚钱。此时此刻,投资者应当对自己进行认知。在我看来,投资者一进入投资市场就应该对自我展开认知。
希腊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认知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资中的自我认知可以围绕以下特定的维度展开,主要是以下四点:
1.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金?可以承受多少亏损?
2.要清楚投资期限,投资的持续时间对投资收益而言至关重要。
3.要知道自己的风险厌恶程度,即投资者甘愿冒多大风险。
4.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市场里的很多人,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行为偏差,从而影响价格偏离其基本面,整个市场也随之表现出无效性。大部分时候,行为偏差源自心理层面,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的人性。一个成熟的投资者,需要清楚投资行为中哪些属于投资偏差。比如过度交易、追涨杀跌、处置效应甚至是不愿意去承认亏损等。一旦认识到这些偏差,投资者可以通过训练,有意识地规避这些行为偏差,改善投资业绩。
2、资产配置的框架和投资策略
保住本金最重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保住本金,这也是巴菲特强调过的“投资 要素”——不要亏钱。投资者一定要牢记这一条。虽然投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但亏损很有可能让你亏掉本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亏掉本金就无法在市场里继续享受资本市场带来的收益,因此控制风险非常重要。
我们往往生活在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平衡的世界,这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理念。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整个金融投资行业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4258.html